“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是孔子为了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学习而提出的一句名言。
“敏而好学”中的“敏”是指聪明、睿智,表示一个人有很高的天赋和智慧;“好”则表示热爱、有兴趣,表示一个人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这句话告诉我们,聪明的人应该对学习充满热爱,只有对学习充满热爱,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持续的专注和努力。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比自己知识水平低的人,这时候我们需要有勇气去向他们请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请教,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有一种谦虚、开放和进取的心态。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聪明或者地位高就自以为是,而是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向他人请教,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
总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时刻铭记的一句名言。只有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和谦虚开放的心态,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为文,以此而已。”
也就是说,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称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