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衣裳是指上衣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或“常”,专指遮蔽下身的裙子。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裳字也写作常。到了汉朝后,裳变成了一片呈包裹状的裙子。到了后来,衣裳就泛指衣服了,没有太多的区分。
“衣裳”古代的意思是:裙子。
《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腰围。这种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后来,衣裳泛指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