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大套曲,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它的创作背景和演奏技巧如下:
《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是以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为背景。垓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2年,是楚汉相争时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汉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这场战役中,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追击彭越、韩信等人,一直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
《十面埋伏》的琵琶演奏技巧是以琵琶大套曲的形式呈现。琵琶大套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形式,通常由多首曲目组成,每首曲目之间相互呼应,构成完整的乐曲体系。《十面埋伏》就是由十首曲目组成,每首曲目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共同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壮丽场面和英雄气概。
总的来说,《十面埋伏》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经典琵琶曲,它通过琵琶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垓下之战的历史场景和英雄气概,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十面埋伏》是中国古代琵琶曲,作者 不详。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描 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最后决战 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 最终迫使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汉军大 获全胜。关于《十面埋伏》产生的时间,至今 没有定论。
唐代白居易曾写过《琵琶行》, 诗中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 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的 诗句,可以看出当时白居易曾听到过表现激 烈战斗场面的琵琶曲。明末清初人王猷定所 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当时 著名音乐家汤琵琶演奏《楚汉》的情景,与 《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是一致的。
可见早在16世纪以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但是,它的曲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苹所编 《琵琶谱》,分13段:开门放炮、吹打、点 将、排阵、埋伏、小战、呐喊、大战、败 阵、乌江、争功、凯歌、回营。这首著名的 琵琶古曲,描绘了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斗 场面,以及悲壮惨烈的结局。
整首乐曲具有 壮丽辉煌的风格,气势雄伟,曲风激昂,使 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