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古时人们如何避雨的(古代用来避雨的工具)

古时人们如何避雨的(古代用来避雨的工具)

更新时间:2025-11-17 01:51:03

古时人们如何避雨的

原始社会人们穴居山洞中,大家过着群居生活,人们躲在山洞里避雨和御寒,而在外面狩猎的青壮年,他们身上穿着兽皮制成的衣物,一是御寒二是防雨。下大雨是他们也会躲在茂密的大树下或者山崖下面避雨。

我们的祖先是非常聪明的,到后来发明了蓑衣和斗笠来防雨。提到蓑衣,我们很容易联想起电视上古代人生活的场景,在广袤的天地间,细雨蒙蒙,一衣蓑衣,一只小船,一杆竹杆,一个老农在悠闲的捕鱼的场景。

蓑衣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雨衣,用不容易腐烂的草编织成的像衣服一样的穿在身上专门用来御寒防雨的雨衣。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蓑衣可以追溯上千年。直到后来逐渐被塑料雨衣所代替。现在我们几乎见不到蓑衣了,在农村个别偏远地区或许能够稀疏见到蓑衣的影子。

蓑衣的透气性非常好,纯天然草制成,穿着不像塑料雨衣那样闷得慌,而且它的保暖性好。但是随着现代化塑料制品的出现,蓑衣也逐渐退出了舞台,我们以后也很难再见到了。

斗笠也是我国古代人智慧的体现,斗笠一般用竹蔑制成的一种能遮阳和避雨的一种帽子,有很宽的边。斗笠宽大轻巧,有很好的放雨防晒做用。过去在江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每人都有斗笠,在外出的时候,他们不管晴天雨天都有一顶斗笠戴在头上,斗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品。

我国古代另一种常用的雨具就是雨伞,先秦时期就已经发明了雨伞,雨伞一般用帛制成内有竹骨。到了汉代发明了纸,人们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对于用油纸制伞,物美价廉,经济实用,油纸伞得以广泛的流行和使用,到了宋代,伞成了人们出门必带的行李,可防雨可遮阳,成为人们的随身物品。

我们的祖先是一个非常勤劳和智慧的民族,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他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和现代人真不同

如今人们常用的雨衣、雨伞等避雨工具古已有之,只不过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这些雨具在材质及样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代雨衣是用什么做的?

在古代的避雨工具中,蓑衣最为常用。身着蓑衣的渔夫或者农夫成为历代诗文描写的对象,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柳宗元的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代,人们起初用野草裹住身子遮雨,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

《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戴斗笠的情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制作雨衣的材料有所发展: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雨衣被称作“油衣”、“油帔”。

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称“棕衣”。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当时富贵人家所用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名为“玉针蓑”。《红楼梦》第45回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着这种雨衣。

雨伞的进化史

我国古代另一种常用的雨具就是伞。

先秦时,就已经发明了雨伞,又称为“簦”。《通俗文》中说的“张帛避雨”,即是打开用布帛制作的雨伞来挡雨。

1980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上带有一柄伞。拉动这个伞柄的机关,就可以不同角度遮蔽阳光。拉动机关还可旋转伞柄或取下伞柄用作一把利矛,而伞也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盾。



北魏时的伞是“便于步行骑马”的油纸伞。

汉代发明了纸,这种比丝帛造价更低的原料为油纸伞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

隋唐五代时期,伞的使用就比较普遍了,除了防雨还用来遮阳。

宋初陶毂《清异录》卷下就记载道:“江南周则,少贱,以造雨伞为业。”

明清时期伞的品种很多,同时对伞的使用亦有严格的限制。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伞,清代则规定,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



古人不仅发明了雨鞋,还会穿鞋套!

除了遮雨器物外,雨天在外行走还要顾及地下的潮湿泥泞,于是就有了雨鞋。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称“舄(xì)”,底层上蜡。一般劳动人民则是用草编的鞋当作雨鞋。

先秦时还有一种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底下有双齿,称“屐”。据说是用以“践泥”的,后来也成为雨鞋。它的穿着很方便,只需在布鞋外一套,便可出行。

古人对鞋非常珍惜,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放在家里不穿了。出行几乎都是光着脚,这样可以防雨,但是走在路上又有可能扎脚。于是人们就发明了木屐,防雨的同时还防扎脚。



原始的木屐有两个齿,相传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登山用鞋,所以它有一个名字叫“谢公屐”。在登山的时候,把前齿卸去,这样登山就变得非常容易;下山时候则装上前齿,把后跟卸去。

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鞋底施钉,鞋统、鞋面涂敷桐油,雨天套于常鞋之外穿着,用于避雨。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