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喉鹀和黄胸鹀不同。
2. 原因解释:从外形来看,黄喉鹀的喉部为黄色,与身体颜色相同,且有黑色斑纹;而黄胸鹀的胸膛为黄色,颈部为黑色,且没有明显的斑纹。
此外,黄喉鹀的嘴稍微向下弯曲,而黄胸鹀的嘴则较为笔直。
3. 延伸内容:除了外形不同,黄喉鹀和黄胸鹀的叫声也有区别。
黄喉鹀的鸣叫声清脆悦耳,常常带有连续性的音频短句,像是"咾、咾、咾"的声音;而黄胸鹀的叫声单调,偏向阴沉,声音较为低沉。
此外,这两种鸟的栖息环境不同,习性也有所区别。
黄喉鹀更常见于山坡林、树林、灌丛、草甸等地带,而黄胸鹀则更喜欢小树丛、高山草甸、灌木丛等。
1. 形态特征不同
黄喉鹀属小型鸣禽,体长约15cm。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雄鸟有一短而竖直的黑色羽冠,眉纹自额至枕侧长而宽阔,前段为黄白色、后段为鲜黄色。背栗红色或暗栗色,颏黑色,上喉黄色,下喉白色,胸有一半月形黑斑,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
黄胸鹀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cm,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
2.栖息环境不同
黄喉鹀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的林缘灌丛中,尤喜河谷与溪流沿岸疏林灌丛,也栖息于生长有稀疏树木或灌木的山边草坡以及农田、道旁和居民点附近的小块次生林内。黄喉鹀也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于山麓、山间溪流平缓处的阔叶林间以及山间的草甸和灌丛,极少活动于针叶林带,迁徙季节亦不结大群,途中会选择平原的杂木阔叶林落脚。
黄胸鹀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