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惟民所止 究竟该怎么理解

惟民所止 究竟该怎么理解

更新时间:2023-10-01 14:21:41

惟民所止 究竟该怎么理解

出自《诗经·玄鸟》,原文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维”通“为”,“止”即住所,意思是说:都邑周边千里远,都是商民居住地。

  出处

  这是《诗经·玄鸟》中的一句。《玄鸟》是“商颂”中的一篇,是宋国君王祭祀殷高宗武丁时所唱的乐歌,歌颂武丁中兴的功业。“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维通为,止即住所。是说:都邑周边千里远,都是商民居住地。清朝雍正时期,文字冤狱记录在案。主考官查嗣庭以“维民所止”为考题,被曲解为“雍正砍头”。“雍正”二字去其头,正是“维止”二字。结果查嗣庭惨死狱中,还被戮尸示众。值得说一说的是“民”字。 民,使用广泛,几乎无处不在,而常常又被我们忽略,或者误解。《说文》云:“民,众萌也。”段玉裁注:萌犹懵懵无知貌也。民,民众,就是懵懵无知的那些普通人,等于现代人观念的“老百姓”“劳苦大众”。为什么“懵懵无知”?没有接受教育,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是上古社会的现实。夏商周三代,社会分贵族、平民两个阶层。“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四等人是贵族,享有特权;其余六等,皂、舆、隶、僚、仆、台,属于平民。平民的主体是“舆”,最下层的“僚、仆、台”多是家奴、家仆,甚至世代奴仆。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倡的仁与礼,是规范约束贵族的,强调贵族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不代表平民。平民利益的代表是墨子。墨家、儒家在战国时期都是“显学”,都有各自的群众基础,两相对垒,缺乏支撑的其它学派就只能望其项背了。我们要肯定亚圣孟子,他比孔子进了一步,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理念。他要求贵族统治者善待民众,采取具体措施解决下民的吃饭穿衣生老病死问题,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一统天下。民本思想影响很大,连赵国贵族赵威后都意识到“苟无民,何以有君?”有识之士都明白,民众才是国家的基石,民众与国家紧密相依,这就有:民富国强、国泰民安、国计民生、国脉民命之类的词语。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还是“以民为本”,充分体现他的传统文化观念。

  《说文》立“民部”,还收了个“氓”字。云:“氓,民也。”民是初文,氓是后起。氓、民是同义词,细微差别还是有的,“自他归往之民谓之氓”。字从民亡,就是外乡人,游动之民,如同今天的农民工、打工族,在外面谋生计的。读音为meng(萌)。《诗经》的“氓之嗤嗤”,理解为普通小民即可。氓还有一个读音:mang(忙),本指无业游民,所以叫“流氓”,词义变迁,指不务正业、甚至为非作歹的人。氓有个异体字,写作“甿”,显然是种田的游民,佣工。陈涉做过“佣耕”,《史记》称他是“甿隶之人”,很确切。古文献中,民、氓、萌、甿是通用的,注意细微差别就好了。

  《论语·先进》“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足民,即民足,是倒语,不是“使民足”,不是什么“使动用法”。《逸周书·文儆》有“民物多变”。“民物”二字就不好理解,笼统说指民众,讲清楚就难。其实,民物即物民,倒语。物,指万物;民,民众。人为万物之一,万物,大名;民,小名。这是大名冠小名,汉语的组词方式之一。

  民是大众之称,不是专指奴隶。有人根据西法,说中国上古社会是奴隶社会,有大量的奴隶存在。民,就是刺瞎了眼睛的奴隶。进一步,氓与民通,氓也是奴隶。于是,涉及奴隶社会的论文,关于奴隶社会的专著,也就一篇一篇一本一本地摆放在书摊上、书架上,让我们的意识完全扭曲。说到底,“民”字的误释也起了作用。人的突出之处是眼睛,所谓“画龙点睛”,“点睛之笔”,造“民”字就抓住这一特点,凸显其目,与“刺瞎”并无关系。如果细加研究,中国上古社会并没有大量的奴隶存在,反而是“万邦”“万国”,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那是真真切切的血缘集团,一个一个家族、部族、部落,组成包容万方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也是与西方历史不同的中国历史的特色。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