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行通济无闭翳的由来

行通济无闭翳的由来

更新时间:2023-06-25 01:13:29

行通济无闭翳的由来

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

靠近桥附近的村尾,增建了一座石牌坊,上刻“通济桥”,旁边的对联:上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下联“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桥建好后,桥边的风景很吸引人,桥岸的凉亭成了村人休息、聚会、订立乡规民约的地方。开始人们行走通济桥,并没有迷信色彩。至于迷信“行通济,无闭翳”是在后来才形成。

行通济之望文生义 蔽翳是何解?

“行通济,无蔽翳”。“蔽翳”是指无忧愁、无衰气的意思。

“蔽翳”是广州方言,其意为气闷之外,还有阴暗困压的意思。“蔽翳”有人写作“闭翳”,但从词源和词义的理解来说,写作“蔽翳”的理由看来更充足。“蔽翳”这一方言词,见于明永乐年间进士周叙所著的《游嵩阳记》中的“竹木蔽翳,仰不见日”句。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