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京剧吹火的由来

京剧吹火的由来

更新时间:2023-09-11 22:23:20

京剧吹火的由来

吹火 又名喷火。演员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需要,把特制的松香包噙在口中,用口或其它辅助器物,将松香粉末或火药细面喷向已燃火把,在空中腾起火焰的一种舞台表演手段。吹火一般用于妖魔、鬼魂的角色,用来突出舞台效果,塑造其可怕或法力无边的形象。

吹火常见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火引蜡烛等;按形状分有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火、蘑菇云火等,这些火焰造型,被冠以“二龙戏珠”、“一串铃”、“八仙过海”、“满堂红”等好听的名字。

京剧舞台上的“喷火”与“吃火”:

“喷火”与“吃火”,都是口部的吞吐特技,在京剧传统节目中常常看到。

“喷火”一般属于花脸行的技术,像《钟馗嫁妹》的钟馗,《青石山》的周仓,《火判》的火判官,《智激美猴王》的黄袍怪,《铡判官》的张洪,在第一次上场的时候,配合锣鼓,作三次亮像,每次亮像的时候,由口中喷出细如密雨,散似喷泉的火星,常能喷到二、三尺远。喷火的时候,口含长约三四寸铜制的“火筒子”,筒口有细碎小孔,细如芝麻;底端有个小孔,比较粗;筒外用棉布包裹。演员上场之前,把火纸烧成碎灰放在筒内,然后从底端小孔插入一节燃着的香,借着香的星星火力,把将成灰烬的火纸灰,又爇成红亮的火星。到场上亮像之际,轻轻吹着火筒,火星便由筒口的细碎小孔里喷了出来。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