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苏轼的《琴诗》以及其意思和鉴赏

苏轼的《琴诗》以及其意思和鉴赏

更新时间:2023-09-10 13:20:48

苏轼的《琴诗》以及其意思和鉴赏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细细读来,两联诗上下也有关联,上联肯定了琴声不只因有了琴才有,下联又以此为前提,肯定了琴声也不只是靠纤细灵便的手指发出。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即序中所说的琴和十二琴之说,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缺了其一,都无“天籁之音”。看来,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景,又不抒情,也非咏物,而是借琴阐发一种哲理,这哲理就是: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客、主观条件,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联系开去,世上万事万物,无不靠对立统一而成名成就:有千里马而不遇伯乐,千里马难以脱颖而出,有贤才而无圣主,贤才同样要夭折……读苏东坡的《琴诗》,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这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

在内容上,该诗借物言理,言近意远;在形式上,该诗采用只问不答、只驳不辩、答辩自在其中的手法,给人新鲜之味。诗到宋代,大有变革之味,苏轼正是力主“变革”的开拓型人物。《琴诗》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创新,无疑是宋代诗坛的一股春风。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