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范仲淹和王安石谁功绩大

范仲淹和王安石谁功绩大

更新时间:2023-07-09 10:14:21

范仲淹和王安石谁功绩大

从历史中看,应该是王安石的功绩大一些。

北宋中期以后,出现了冗官、冗兵,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财乏国穷;土地兼并、赋敛繁多,再加上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巧取豪夺,广大人民日益贫困。

与此同时,拥有百万大军的北宋朝廷,对内不能控制农民暴动,维护社会安定;对外无力抵抗辽夏侵扰,只能委曲求全。

范仲淹与王安石为北宋一前一后的两位政治改革家。其中,范仲淹比王安石大三十二岁,两人所领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前后相距二十五年。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十事疏》),标志着“庆历新政”的展开。就在此前一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越次入对”标志着“王安石变法”的展开,当时范仲淹已去世十六年。

“庆历新政”历时仅一年零四个月,而“王安石变法”历时十七年之久。

我们先来看看“庆历新政”。

北宋立国至范仲淹变法已历经八十余年。这八十年间,宋朝中央集权统治由稳固而出现全面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仁宗时,又值辽夏交侵,而国内财政到达将次崩溃,为西夏用兵特起范仲淹,任以方面。

迨夏事稍缓,范仲淹、韩琦、富弼同时为相。仁宗屡次催他们条陈改革政治的意见。

范仲淹认为宋朝廷贫弱的根源在于政治的腐败。他曾说:“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盗贼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其中,范仲淹认为“澄其源”的中心措施是解决“官壅于下”,即必须整顿吏治,这是一切改革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的改革就是从整顿北宋官僚制度开始的。

庆历三年九月,仁宗特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笔札,使当面疏奏。仲淹等不得已,始请退而列奏。

范仲淹与富弼联合上“条陈十事”疏,提出要“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戎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十项新政,前五项都是整顿吏治的措施。

仁宗对这“十事”全部的接受,但是范仲淹的改革方案一出台便受到强烈反对。宋朝八十多年以来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成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能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仅仅半年多时间,范仲淹便待不住了,不得不请求离开中央到地方为官.其改革措施一次也没有贯彻执行。庆历新政流产,北宋日益衰。

再来看看“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即位第二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位当朝最出名的政治家和意见领袖,围绕“民间工商宽松发达,而中央财政匮乏,该怎么办”的主题,展开意义影响深远的延和殿廷辩。

王安石主张开源、理财,即“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则坚持克俭、节流,以民为本,天下太平。

王安石嘲笑司马光对经营理财一窍不通,司马光反驳王安石殃民祸国,这让二十一岁的宋神宗在两者之间摇晃不定。

当时王安石在地方上的政绩,以及思谋已久的一整套改革方案逐渐被图强心切的宋神宗看上,开始支持王安石变法。

于是,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实际上,王安石变法的大背景与庆历新政相差不大,但王安石对北宋社会的认识、他变法的途径与范仲淹却迥然不同。

王安石认为北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会理财,变法应重点放在在生财、理财上。

对于范仲淹认为的官僚政治的腐败,王安石并不认同,认为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官吏俸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薪水少了才是造成官僚队伍贪腐的主要原因。

于是,王安石上疏给官吏加薪,厚禄养廉,让他们感受到改革的好处,支待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主要从理财着手,发展生产、增加税收,对官僚制度很少更张。他只是将反对变法的、老病昏庸、贪污腐化的官员给予闲职,或调任地方官,减少改革阻力。

同时,他还选拔勇于担当的年轻官员出任要职,主持新政。

新法的实施,抑制大贵族大地主的土地兼并,限制大商人的高利贷……社会经济迅速好转,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一倍。

可是,随着新法的实施,触动了贵族官僚的政治、经济特权,他们集结起来,阻挠新法,攻击王安石个人,最终迫使王安石罢相离开政府。司马光上台后,新法便被明令废止了。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