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故出自于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削足适履,指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削足适履”是一个典故,它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据传说,有一个叫做晏子的人,他是齐国的一位重要官员。有一天,晏子听说齐国的敌人楚国要来攻打齐国,于是他决定前往楚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战争问题。
晏子到了楚国后,受到了楚国国王的接见。楚国国王对晏子很是佩服,但是他觉得晏子的鞋子太大了,不太合适。于是他让人拿来一把刀,让晏子把自己的脚趾头削掉一些,以适应楚国的鞋子。
晏子听了很不高兴,但是他还是按照楚国国王的要求削掉了自己的脚趾头,穿上了楚国的鞋子。后来,晏子成功地通过了外交手段解决了齐楚之间的战争问题,回到了齐国。但是,他削掉的脚趾头却让他的行走变得十分困难,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个故事成为了“削足适履”的典故,比喻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而不顾自身利益、自我削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