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多雨背后的原因主要就是“热带高压”,在常年之中,5月的降雨一般是集中在华南地带,不过2021年就有点不一样,那就是“副热带高压”表现非常强——“比常年同期偏强、偏北”很多,而这个时候在海洋区域的出现热带扰动,或者是“海洋水汽”的时候。
这一波雨水就会结合副热带高压的边缘地带,将水汽输入到我国江南一带,所以在每次说南方大范围出现强降雨,暴雨、大暴雨的时候,广东,福建等地不仅没有降雨,还更加的热了。
其实这个时候就是“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最明显了,它将这两个省份给覆盖了,所以只有热没有雨,雨水都被它移走了。
2021年500mb的“副高线”都已经延伸到了缅甸,我国广东,福建,海南,广西,云南等大范围地区都被覆盖了,就算是有雨水都很难进来。同时在印度洋地区出现水汽或者气旋引发水汽现象的时候,它甚至可能都会引导在我国江南地带,这就是雨水为何这么多的原因之一。

副热带高压的活跃时段
每逢南北太平洋的夏季,即北半球的5月至8月,南半球的12月至2月。初时副热带高压一般会呈东西走向,其后会转向南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在秋季转弱后,其温暖气流令原先被高压区覆盖的水域水温增加,使海面气压下沉而容易产生热带气旋。
特别在北半球的9月和10月,热带气旋会在高水温的太平洋产生。 使到秋季会是热带气旋最常发生的季节,也解释了为什么夏季热带气旋的生成数量反而不及秋季。
因为降雨产生的雨,降雨的形成是因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
这些小水滴是怎样使自己的体积增长到100多万倍的呢?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
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