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而深得世人怀念。为了纪念他,晋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将放火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
粽子作为寒食的一种,五月初五吃粽子就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流传了下来。端午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鲜为人知,后来之所以不再流行,是因为人们更多将介子推和寒食节联系起来。
东汉蔡邕《琴操》中记载,五月初五纪念介子推。蔡邕描述了一段话,大意是:晋国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回国登基了,但却忘了封赏介子推。
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之歌》感悟晋文公,随后就背着母亲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唤,介子推拒不下山。后来重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山中。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种。由此,后人认为端午节最早是纪念介子推的。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