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的故事:东汉末年,袁绍兵败后,袁绍之子互相争权夺势;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
桓,曹操就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将向曹操进言,要捉拿二袁,平复辽
东;曹操却下令班师,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探原本担心曹操进攻辽东,想要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
操,结果打听到曹操已转回许昌,就一举擒拿袁氏兄弟,割下首级,送到曹操营中。
"隔岸观火"是一个成语,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齐国的丞相晏子带领军队攻打魏国,而晏子的母亲住在魏国境内的一个村庄里。晏子知道魏国军队的实力强大,自己并没有把握能够一举攻下魏国。为了不让母亲受到牵连,他放火烧了自己的住所,远远观望着火势,而不顾母亲的安危。
"隔岸观火"原意是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为了保护自己亲人的安全,而选择保持距离,不去帮助或参与其中。这个典故逐渐演变成成语,用来形容置身事外的胆怯行为,或者对别人困境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成为了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