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是一个古老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故事。据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因政治斗争失败而投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划船在江中放火,以示哀悼。然而,有些人却站在岸边观看,不愿意参与其中。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只站在一旁观看,而不愿意积极参与或帮助的人。
它提醒人们要勇于担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而不是袖手旁观。
“隔岸观火”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据传,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楚国的大军正在攻打齐国的都城临淄,而齐国的君王田文正在城中观战。田文虽然看到楚军攻城的情景,但他并没有出兵救援,而是坐视不管,只顾自己的安危。这种冷漠和袖手旁观的态度,被人们称为“隔岸观火”。
后来,“隔岸观火”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那些置身事外、只顾自己利益而不关心他人处境的人。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并且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关心社会公共利益、只顾自己私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