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22课批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首先,可以从课文主题和情节入手,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
其次,可以从语言运用方面入手,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例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再次,可以从读后感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例如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描写等的理解和感悟。总之,批注应该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言简意赅,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本文主要写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到洋人的欺凌却无处说理,领悟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耳闻“中华不振”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目睹“中华不振”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