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的一生创作诗歌的经历可以明显地分为四个时期:
1. 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属于杜甫34岁以前的作品,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 。
2. 初入仕途时期(746年-755年),这个时期是杜甫开始接触官场,但是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在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有《登高》、《春望》等。
3. 流亡时期(756年-759年),这个时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亡至成都并在那里居住了三年。在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4. 归隐时期(760年-770年),这个时期是唐朝灭亡后,杜甫回到故乡成都并在那里度过了晚年。在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有《江南逢李龟年》、《秋兴八首》等。
杜甫的诗歌创作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初期(公元717-730年):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主要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中期(公元730-751年):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开始表现出对战乱和生活困苦的深刻关注。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晚期(公元751-770年):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主题更加广泛,既有对国家政治的忧虑,也有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晚年(公元770-791年):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更多地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如《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展现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