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建有瞭望室,设望警日夜驻守,遇灾鸣钟报警,各方即迅赴施救。警钟的鸣响办法仿照租界,把老城厢划分为几个救火区,一旦发现火情,先击钟25响,稍停顿后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警钟楼频频鸣钟,作为起义开始的信号。本来为“救火”而设的“警钟楼”却在不经意间“点燃了两次革命的火种”。
如今,110岁“高龄”的小南门警钟楼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位于中华路581号的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仍在,附近的乔家路区域正在实施旧区改造,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救火会旧址和警钟楼被保留了下来。这座旧上海最高点、百年前的“东方明珠”,如同其底座石墩上的雕花一般,安静地掩映在高楼之中,斑驳而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