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河口古镇衰落的主要原因(河口古镇清朝到底有多繁华)

河口古镇衰落的主要原因(河口古镇清朝到底有多繁华)

更新时间:2025-02-04 19:50:57

河口古镇衰落的主要原因

河口古镇是伴随着水运而生,那么陆路运输时代的到来,注定了古镇的衰落。

又由于印度茶叶的大量输出,导致华茶的国际市场份额急剧下降,辉煌了四百年的铅山茶叶加工业也骤然衰落。古镇昔日商贾云集的情景虽已不再,却仍保留着繁华的印记和古朴的风貌。

河口镇现在属于上饶铅山县,河口镇的兴起是明代的事情了,明代之前,西北四华里外的汭口镇才是赣东重镇,因为这里是是铅河与信江的交汇点,负责转运全国三大铜、铅产地之一的铅山场近万斤的矿产品。但是明代嘉靖年间,铅河下游爆发山洪,河水暴涨使得铅河改道,河口一带成为天然码头,所以取代了汭口地位。

这个时候的河口镇还不叫河口镇,而叫沙湾市,赣北一带的货物多先汇集于此,再经由信江东去,到广信府府城上饶,再转陆路到华东各发达地区;转赣江南下,又可以到两广;而往北又和长江相通。河口镇号称“八省通衢”。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河口镇已经非常繁华,一直延续到清代,由于“广州一口通商”,所以福建、浙江所产茶、丝等货必须运往广州出口,那怎么运呢?一般都要先到河口中转,再通过赣江南下至赣州,再到广东。而对俄通商呢?闽北武夷山茶叶外运的商路,也均先集中于此,然后北上恰克图。

此时河口极为繁华,可谓“商贸云屯雨集,五方杂处”,“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推扬,舟揖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河口镇人口约五万,其中纸丁、茶丁人口就有二万。这是什么概念?当时江西省除南昌外,连府城人口超过四万的都没几个。河口是江西最大城市之一。

河口镇现在是铅山县人民政府驻地

此时的河口镇己经形成了以纸业(明清时期,铅山河口镇一带也是著名的造纸业中心,出产名贵的连史纸。2006年,铅山连史纸制作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茶叶的加工与贸易为支柱产业的工商业城镇,全镇每年工商活动的流通金额接近万两白银。

但是,前面说了,封建时代最基层的建制是县,县下面没有正式建制,但河口这种富得流油的地方官府怎么可能不管?所以这里一开始是有巡检司的(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巡检司管这里都管不够,广信府直接把同知衙门转移到了这里,也就是说,广信府的副知府直接驻扎此处管理。

这是真的罕见:理论上河口镇属于铅山县,但铅山县直接是副知府在管。

那这么一个强大的城镇为何衰落了呢?这是由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所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到极大冲击,尤其是由于开了海禁,苏浙闽粤一带的货物直接沿海交易就行,无需通过河口转赣江,河口渐渐失去了货物集散地的地位,1930年前后,闽赣公路、上饶鹰潭公路和浙、赣铁路相继建成通车,赣东北的货物集散中心集中到了旧广信府府城——上饶。

而河口的传统手工业呢?也在外来洋货的冲击下衰落,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曾驻河口,这使得河口迎来了短暂的“畸形繁荣”,然而抗战胜利后,由于政府机关的归位,河口再度衰落。至1949年4月,河口镇只有33个行业,499家商店,不及抗战繁荣时期的三分之一。

清同治十二年《铅山县志》河口镇图

从人口来看更明显,河口鼎盛时期人口达到5万,晚清时期下降到不到2万,1942年“畸形繁荣”时恢复到5万多,但到了1949年,人口下降到1.7万。此时河口已经成为一个普通镇子了,再无往日繁华。

和景德镇、汉口镇等一样,河口镇也是一个中国内地的传统工商业城镇,不过由于没有天时地利,在近代工商业转型之时,河口镇无法像它们一样转型为现代城市,而渐渐衰落,今天的河口镇九弄十三街格局依然如故,沿信江南岸郑家街、二堡街一带长约5里的旧城区仍可见大量旧时民居,包括徽派、客家等多种样式,诉说其往日的辉煌。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