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货币的起源遵循两条思路:一个是货币“金属论”;另一个是货币“名目论”。
货币“金属论”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货币的价值由作为货币的贵金属数量决定;货币“名目论”产生于纸币流通条件下,认为货币只是名目上存在的价值符号,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法定权力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文明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问题已经不再是“金属论”与“名目论”之争,而演变为“商品货币观”和“货币债务观”的争论。
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理论认为“货币源起于债务”。货币本质上是一种信用,一种支付承诺,用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话来说是一种“债务支付契约”。总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等职能。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货币越来越数字化,支付手段日益便捷多样,如刷卡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扫码支付、刷脸支付、云闪付等移动支付手段的出现,市场上使用纸币的人也越来越少,货币就逐渐成为了一种记账符号。当货币变成银行卡或电脑手机里的数据,货币的本质也就越来越难以捉摸。由此可见货币在人类社会中的演变逻辑是: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铸币→纸币→信用卡货币→电子数字货币。
因为对货币本质的回答千差万别,所以今天人们讨论比特币是否足以成为货币时,答案往往取决于其所信赖的理论基础。如果说实物货币存在于现实社会有其现实需求,那么存在于互联网世界里的虚拟货币,是否会因其存在的虚拟需求从而成为未来世界的另一种货币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