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时《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全文共有十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主要讲我在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三年后,有一次我想起这个“发现”时笑出了声,竟当众受到惩罚。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讲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然后引出了请老师解答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以及老师作出的解释;接着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疑问。我渴望把问题弄明白,于是自己不断观察,绞尽脑汁地思考,大胆地猜想,终于发现了所谓的人类进化的规律。这个猜想就是我的“童年的发现”。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主要讲四年后,当生物课上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自己“童年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把我轰出了教室。我安慰自己,“重大的发现”有时还面临着风险。
五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是《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