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冰箱>

哪三种蔬菜不能放到冰箱里(哪三样蔬菜不可以放冰箱)

哪三种蔬菜不能放到冰箱里(哪三样蔬菜不可以放冰箱)

更新时间:2022-03-07 17:28:33

隔夜菜,一直都是各种保健节目,或者健康专栏的“常客”,时不时地就要被拎出来“批斗”一番。久而久之,很多人也养成了“隔夜菜不能吃”的健康意识,并且认为这是正确的。

当然,也不能说不吃隔夜菜这个习惯是错的。在优先级相等的情况下,吃热气腾腾,刚出锅的新鲜菜肴,自然是最值得推荐的。但是,本着“不浪费,不传谣”的原则,隔夜菜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

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看看权威机构给出的答案

目前大多数人对隔夜菜的错误印象,是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高。

也就是说,之所以觉得隔夜菜不能吃,是觉得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过高。过量的亚硝酸盐摄入,会在身体运转机理的作用下形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1类致癌物。

隔夜菜因为长时间的放置,细菌分解代谢菜品里的亚硝盐,形成亚硝酸盐,也是世人对隔夜菜如此谨慎的主要原因。

但是,宁波市质检院曾经就将常见的蔬菜,肉类,蛋类等32种食材进行隔夜放置后,检测其中亚硝酸盐的菌落含量。

结果显示,在经过24小时以后,肉类,蛋类食物中的亚硝酸盐检出量,相比于24小时以前,变化量甚至低于1mg/kg。而蔬菜类食物的亚硝酸盐提升量相对较高,但也没有超过12mg/kg

而根据2017年所颁布的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中提供的数据参考,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危险含量,至少需要达到20mg/kg。也就是说,隔夜菜最让人担心的亚硝酸盐含量,其实并不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威胁,隔夜菜,同样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但是,研究同样还指出,隔夜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随着储存方式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如果将隔夜菜尽可能放入冰箱储存,在低温条件下,亚硝酸盐波动的程度会更低,吃起来自然也更健康,因此,更建议各位将隔夜菜放在冰箱储存,尤其是夏天,还能降低变质的风险。而冰箱储存隔夜菜,同样也有需要大家了解的注意事项。

图为研究人员取样分析

隔夜菜放入冰箱储存,需要留心哪些注意事项?

————即吃即放,不要故意把菜放凉

很多朋友在储存隔夜菜时,会先将饭菜放凉,然后放入冰箱,美名其曰为了省电。

但事实上,细菌适宜的生长温度,是处于常温条件下,将饭菜放凉,无疑会增加细菌繁殖的机会,加速饭菜变质。因此,正确的方法,尽量是即吃即放,趁热将饭菜放入冰箱,温度急剧降低,细菌繁殖的机会大大减少,隔夜菜保存起来也更加健康安全。

————区域有别,不要乱放

一般来说,隔夜菜都会放入上方的冷藏室保存,方便取出继续食用。但是,冰箱的冷藏室,同样也有着区域划分。不同的区域温度也不同,继而影响到隔夜菜的保存效率。

举个例子,就普通的冰箱来说,门架的温度最高,越是靠近下层,温度也就越低。而隔夜菜最适合放在冷藏室中下层的区域,温度相对较低,细菌繁殖的环境较差,隔夜菜的健康性也有所保证。

————不要和生食摆放在一起

放在冷藏区的生食,比如生肉,蔬菜水果等,因为没有经过高温烹饪的缘故,细菌附着较多,如果将其和隔夜菜放在一起,隔夜菜中的细菌群落也会因此而蔓延增多,大大缩减隔夜菜的保质期,增加变质的风险。

因此,隔夜菜在放入冰箱时,一定要尽可能距离生食较远放置,才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细菌扩散繁殖。

如果上述的保存工作都做得很好,隔夜菜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基本都是有所保障,但是,不同的菜肴,对待情况也不同,一部分菜肴吃剩下后变成隔夜菜,其实反而是不建议食用的。

这3种菜肴吃剩下,变成隔夜菜后最好不要吃

第一种:菌菇类菜肴

比如香菇,木耳等,这类食物烹饪以后,放置一段时间再食用,变质的更显得很高,并且有产生黄曲霉素的可能。根据临床数据显示,黄曲霉素中毒后,致死率高达50%,为了安全考虑,吃剩下也请咬着牙扔掉。

第二种:鱼虾等海鲜食物

海鲜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如果隔夜存在,因为细菌代谢所产生的蛋白质降解物增多,会给肝肾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同样不建议食用。

如果海鲜隔夜的数量较多,实在不忍心扔掉,也建议大家将其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尽可能减少蛋白质降解酶的生成,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尽早吃掉为好。

第三种:卤味风味食品

比如鸭脖,鸡翅一类的食物,虽然已经属于熟食,但在卤制,炮制的过程中,已经耗费了比较长的时间,意味着卤味食物的保质期本就很短。即使放在冰箱,变质的可能性也更高,因此不推荐隔夜食用。

总而言之,大多数的隔夜菜,都是可以放心吃的,亚硝酸盐含量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只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冷藏保存,万事无虞,另一方面,一些隔夜不能吃的食物,也建议朋友们适当了解,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才能更加灵活地呵护身体健康。

参考资料:

[1]范志红, 王淑颖. 对"隔夜菜"的误解[J]. 大众医学, 2019(4):2.

[2]王万娟. 烹饪前后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分析[J]. 2020.

[3]浪潮. 科学解读隔夜菜到底致不致癌[J]. 中国食品, 202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