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冰箱>

冰箱雪种漏气会发出有毒的气味吗(冰箱漏雪种有气味吗)

冰箱雪种漏气会发出有毒的气味吗(冰箱漏雪种有气味吗)

更新时间:2022-03-11 22:47:59

一般来说“发明”是个好词儿,指的是创造出新的事物或者方法。然而,并非所有的发明都能真正造福人类,也许开始的时候发明以天使的面孔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魔鬼的本质逐渐暴露。而赐予它们生命的发明家们,或逃不过良心自责,或被人们所诟病。

汽油添加剂

玩过弓箭的朋友都知道,想让箭的初速大、射程远,那么弓就要拉满;要让弹簧释放更大的力量,弹簧必须压到底。发动机也是一样的道理,尽可能地压缩燃料和空气混合气体,这样在点火时,才能获得更大的功率。可如果弓拉了一半突然脱手,弹簧压倒一半突然放开,那么力道就大大降低了。对于发动机来说,也会存在这种困扰,比如只压缩了一半,因为混合气体不稳定,经受不住压力而发生自燃。这不仅降低了动力的输出,而且严重的时候还会损坏发动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提升燃油混合气体在受压时的稳定程度,使之能承受更大的压缩比。美国机械工程师和化学家小托马斯·米基利在经过6年时间的研究、测试了几千种化合物后,在1920年发明了四乙基铅,这是一种含铅的有机溶剂,少量与汽油混合后,汽油的抗爆燃程度会大大增加,这个发明受到了汽车生产厂家和石化企业的欢迎。

应该说,在众多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中,能够找到四乙基铅这种合成容易、成本不高的化合物,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研究这个项目,米基利还自学了几年化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米基利的确有着极高的发明天赋。但这项发明,却让地球付出了昂贵且无法挽回的代价:四乙基铅大量被使用之前,在地表上极少能监测到铅元素;产品推广使用之后,铅已经广泛分布于地球的生态循环之中,而且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铅元素很难清除。

铅是重金属,不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它能够影响人体神经、心血管、骨骼、生殖等系统,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古罗马的覆灭很大程度源于铅制品的滥用。19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知道了铅的危害,所以为避免引起公众对新产品的抵触,他们便对外宣称这个产品的名字是“乙基”,对“铅”字避而不提。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开始使用含铅汽油,铅污染的情况愈加严重,甚至生产四乙基铅的工厂也发生了工人中毒死亡的事件。《纽约时报》在头版上写道:“工人变得暴躁不安,歇斯底里地叫喊,从病床上跳起来砸光所有东西,他们疯了……有些患者在死亡前体温甚至达到了110华氏度(约为43℃)。”

面对人们越来越强烈的质疑,米基利在利益和良知的天平上选择了前者。他特地举办新闻发布会,以打消大众的顾虑。在记者们面前,他先是把四乙基铅倒在手上,以示接触无害;为进一步展示气体也同样安全,他打开一瓶装有四乙基铅溶液的瓶子,凑上去闻了将近一分钟,在目瞪口呆的记者们面前,他笑容可掬,神态自若,丝毫看不出中毒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自己每天都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而且刚才又进行了这么高浓度的试验,有什么问题呢?但几天之后,米基利便出现了严重的铅中毒症状,不得不休了接近一年的病假,才逐渐缓了过来。实际上,在这之前,他就休过长假,以缓解铅带来的健康压力。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才逐步禁止了含铅汽油。但是成千上万吨的铅,以汽车尾气的方式排放到了大气中,并混入了生态系统,已经难以根除。四乙基铅虽说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带给人们一定的便利,却伤害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得不偿失,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也是米基利的悲剧。

制冷剂的发明

然而悲剧还没有结束。米基利的老板不会忽视他天才的发明能力,又交给他一个重大的项目:研制一种安全无毒的制冷剂。此前,制冷剂一般都是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一旦冰箱制冷剂晚上泄漏,一家人都要去见上帝。

米基利虽然铅中毒大病初愈,但似乎并未伤及他聪明的大脑,他很快就和助手研制出了新型的制冷剂,其化学名是二氯二氟甲烷,商业名更加为人们所熟知——氟利昂。他的发明的确无毒安全,为了说明这一点,米基利再次展示了他敢于向科学“献身”的精神。在1930年的美国化学协会讲坛上,他对着一罐氟利昂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喷向燃烧的蜡烛,一切正常。这种气体既不可燃,也对人体无害,这次是真的无害。1937年,米基利因氟利昂的发明被授予珀金奖章。

然而,在地面无害,并不代表它在高空也是安全的。这种气体上升到平流层之后,在强烈的紫外线作用下,会分解释放出氯气,氯气是臭氧转化成氧气的催化剂,一个氟利昂分子就能破坏多达10万个臭氧分子。随着氟利昂的推广使用,大量的臭氧转化为氧气,在南极上空出现了巨大的臭氧空洞,宇宙紫外线长驱直入,照射到地表,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以及温室效应的增加。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陆续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协议,对氟利昂进行无害化处理。

小托马斯·米基利

米基利的第二项重要发明又一次祸害了地球。如果说四乙基铅是他的有心之错,那氟利昂勉强可以算是无心之过吧。但他没有去验证这种气体逸散到高空之后的种种后续反应,称不上是一位负责任的发明家。1940年,因曾经长期接触铅导致的中毒,51岁的米基利只能卧床休息。面对缠绵病榻的种种不便,他又自行发明了一整套包含绳索、动滑轮、定滑轮组的机械系统,辅助自己在床上起身。应该说这是一项非常适用于老龄社会的发明,可惜的是,在1944年11月2日,他意外被这套装置中的滑轮绳索缠住了脖子,从而导致窒息身亡,享年只有55岁。我们为这位发明家深深叹息,他去世后不久,两项发明均被禁用。

塑料袋的普及

米基利的两项发明虽然有害,但毕竟被禁止了,能够及时止损,而且人们也找到了替代品。更让人头疼的,是明知道发明出来的产品对环境有害却难以停止,这就是塑料袋的发明。作为发明者,瑞典工程师斯滕·古斯塔夫·图林的初衷是希望人们能够重复利用塑料袋,从而减少纸质袋子的用量,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却没想到因为价廉实用,塑料袋迅速席卷全世界。

据统计,2011年,全世界每分钟消耗100万个塑料袋。这是图林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图林的儿子劳尔表示,“在父亲看来,人们把塑料袋当做一次性产品,是很奇怪的事情。”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圖林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塑料袋,有需要的时候使用,用完洗净再随身携带,并非一次性用完就扔。

塑料是以石油为原料、现代化工技术的产物,它在自然界中非常稳定,无法降解。尤其是塑料袋危害最大,因其方便廉价,人们大量使用,用完就扔。大风起兮,塑料袋漫天飞扬,五颜六色挂在树梢上,形成“视觉污染”;大量废弃的农用薄膜埋在泥土中,使得土壤板结,不再适合耕种;有些随着垃圾排放到河流里并最终汇入大海,在大洋上,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塑料废物岛”随波逐流。很多海洋动物误食塑料袋,无法消化,堵塞了消化道,活活饿死。而且,这些废弃的塑料袋在机械磨损、氧化、阳光作用下,会逐渐碎裂成极小的颗粒,甚至只有几个微米大小,也被称为“微塑料”。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这些极小的颗粒,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它们随着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并且能够穿透粘膜的屏障,进入血管,对健康的危害仍在评估之中。

你也许会说:不吃海鲜,不就没事儿了吗?国外有研究机构选取了250瓶来自9个国家、11个知名品牌的瓶装水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仅有17瓶水中没有塑料微粒,这些细小的微粒平均每公升水中含有314个。那自己烧自来水喝是不是就安全了呢?美国学者对来自五大洲14个城市的150份自来水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高达83%的样本带有塑料微粒。就算你可以用最昂贵的净化设备、避免喝到它们,食盐中同样存在一定比例的塑料颗粒……人类已经无处可躲!我们抛弃给大自然的垃圾,大自然无法处理,最终还是会塞回给人类。

当然,这些塑料颗粒并不是全部来自于塑料袋,但塑料袋作为目前消耗惊人的一次性用品,造成的环境灾害有目共睹。各国纷纷下达了“限塑令”,可降解的塑料袋已经面世,能够吞噬塑料的细菌研究也在取得进展,我们有望解决塑料垃圾的增量,而存量部分只能寄希望于大自然缓慢消解。这些发明,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人们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之后,仿佛形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错觉,以为可以如造物主一般,发明创造各种前所未有的物质,随心所欲地改造这个世界,但往往是自食恶果。

态度决定科学的发展

《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作者曾质疑的农药DDT,在其问世初期,因为它可以广谱杀灭一切昆虫,大幅降低了虫媒类的疾病,也使得农产品产量大大提升,获得了广泛的欢迎。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异常现象证明了DDT可以蓄积在生物体内,并逐渐向食物链上游传导进而威胁人类健康。最终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禁止其使用。但是,随着有些发展中国家疟疾等疾病卷土重来,世卫组织不得不在这些国家放松了DDT的禁令。

塑料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受到众多学科的关注。塑料碎片和微塑料是对地中海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因素之一。

当然,我们不应该把工业文明看成洪水猛兽,也不必对这些“错误”的发明和发明家过分苛责,发明的产生,源于现实中强大的需求,张三不发明,李四也会发明出来,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同样,一些发明也是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而终究会出现,比如各种热兵器乃至核武器。尤其是核武器的发明,也遭到很多人的谴责,但恰恰是核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门槛大大提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高烈度的全球性战争。这何尝不是新发明对和平的贡献呢?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人希望回到虽然山清水秀但却要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但是对于新的发明,我们应该秉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审慎地确认“盒中是天使还是魔鬼”,然后再决定是否将其公之于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