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冰箱>

美的冰箱5300w多少钱(美的330w冰箱价格)

美的冰箱5300w多少钱(美的330w冰箱价格)

更新时间:2022-02-28 13:09:26

1月26日,“发现良渚”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展,展期至2022年5月20日。该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共展出296件(套)精美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1件(套)。

使用“实物 数字”双展览结合的形式立体呈现良渚风采

南越王博物院李民涌院长介绍:2021年,良渚遗址群、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均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发现良渚”既是两个“双百”的相会,也是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国、二千年前的秦汉帝国与21世纪现代化博物馆的相会。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300年,以杭州市良渚、瓶窑两镇为核心,分布于以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面积达3.6万余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发现良渚”是南越王博物院继“发现邢窑”“发现越窑”之后“发现系列”的第三展,通过“文明之邦”“神王之国”“古今之路”三个单元,与观众一起发现中华文明之美,漫游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国”。

与前面2个展览不同的是,今年创新性地使用了“实物 数字”双展览结合的形式,单独设置影像展厅,将良渚古城与水利系统的营建向观众娓娓道来,同时展线与多媒体深度结合,全程添加视频二维码,以丰富的视频资料搭建虚拟展厅,为观众立体还原五千年前水乡泽国的良渚风采。

南越王博物院“玉”见良渚文化

南越文王墓出土D54玉璧

玉琮 广东曲江石峡遗址M10出土

玉琮 反山M20出土

南越文王赵眜丝缕玉衣出土现场

在良渚社会,玉器用于标识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维系社会政权组织的有序运行。

以琮、璧、钺为中心,良渚先民设计出一套区别阶层、标识身份、反映等级的玉礼器系统。玉礼器与统一的神灵崇拜是良渚社会政权组织的主要手段和纽带,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形制为外方内圆的柱形,上下穿通,良渚先民创造了统一的精神信仰,神徽是良渚玉器图案的母题,也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神祇,它以玉琮为主要载体,以各种形态在玉器上被大量表现。作为专用的祭天礼器,随着其制作越来越规范化、体形越来越高大,对琮的使用也趋于垄断。只有一人拥有对天说话、与天交流的权力,这种权力集中到一人为标志的政权转折,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良渚文化中,随葬玉礼器的大墓、人工堆筑坛台,以及大规模、规范化的遗址群相继发现,标志着社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玉璧是良渚玉礼器中的大型器物,也是中国古代常用来祭天或陪葬的礼器。南越文王墓共出土了71件玉璧,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其中出土于墓主棺室棺椁头箱内的D54玉璧被定为2022年冬奥会奖牌的装饰纹样视觉来源(图4)。此次展出的琮、璧等良渚玉器与以玉璧为代表的南越文王墓出土玉器交相辉映。

良渚文化的辐射影响至于岭南,岭南地区的多处史前遗址发现了与良渚文化器物相似乃至几乎一致的文物,其中以石峡遗址最多。“石峡文化”因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的石峡遗址而得名,距今约5000-4000年,年代与良渚文化相近,石峡遗址出土的玉琮(图5)、玉环、玉锥形器、石锛和陶贯耳壶等具有明显的良渚特征。

学者将良渚文化中随葬琮、璧等玉器的墓葬形制称为玉殓葬,至西汉时期,南越文王墓采用了形制较为完备的玉殓葬制度(图6),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体现了尚玉的文化传统。良渚文化墓葬与南越文王墓中出土的丧葬用玉,既反映出古人对美的不懈追求,也昭示了社会等级秩序。

“发现良渚”文物特展汇集了来自良渚与岭南的精品文物,凸显史前时期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面貌。不同区域文化最终汇入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大道通途,形成五千年绵延不衰的中华文明。

良渚先民的“食”

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稻米是良渚先民的主食,专家通过对良渚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等分析发现,当时的稻米形态短圆,近似现代的粳米。良渚古城中发现的食物种类丰富,具有长江下游地区特色,如葫芦、甜瓜、桃子、梅子、柿子、菱角、芡实等。在肉食中,发现猪骨骼的数量最多,当时已经将野猪驯化为原始家猪,家畜饲养应当以家猪为主,同时狩猎野生动物补充肉食。

另,专家发现,良渚地区的农业呈现出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农具专业多样的特征,为大量人口的聚居和门类齐全的手工业提供了支撑。

良渚先民的“住”

良渚古城三重结构、重要台地和水系分布

据南越王博物院介绍,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明星的社会等级分化,这种等级区分也体现在房屋建筑上。房屋的平面呈长方形,屋顶为坡度较大的两面坡或四面坡式的草顶,有的屋顶设有气窗。四壁为“木骨泥墙”,即墙体先用竹木枝编起,然后在篱笆墙的内外抹上泥巴。普通民居面积多为5-20平方米。

在社会结构方面,出现了金字塔式的社会分层现象,权力与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良渚古城作为中国及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规模庞大、规划清晰,宫殿区、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市结构,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展现出良渚时期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科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良渚先民的“衣”

良渚先民的衣物以麻织物为主,丝织品可能也有使用,不同等级的人穿戴不同。我国原产的麻,主要有三种:大麻、苎麻、苘麻,其中大麻最为普遍种植。大麻织物古称为“布”。老百姓又称“布衣”,因他们穿着大麻布。

虽然现代人将纺织连在一起,但在古代,纺和织是两道先后不同的工序。纺是将散乱纤细的单根纤维捻合成连续紧实的纱线,在制作麻布时,人们将剥下的麻纤维捻成线,需要利用纺锤完成这道工序。织是将捻好的纱线经纬交织,形成平面延展的织物。良渚反山M23发现了一套三组八件织机的玉端饰,根据专家复原研究,推测织机由经轴、卷布轴、开刀口、经纬梭等部件组成,使用织机时,织者用腰带把卷布轴系于腹前,双脚蹬住经轴,使经线分组,开口刀竖起形成开口,用梭子绕经引纬,放平开口刀,轻轻打纬后抽出,然后开始下一纬的织造。这种织机叫“腰机”,是我国最早的织布工具。

“发现良渚”从“文明之邦”“神王之国”“古今之路”三个单元,立体呈现了5000年前,良渚先民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这些均表明了在良渚地区已建立早期国家,进入文明阶段。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通讯员:胡田甜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