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冰箱>

80年代初国产冰箱多少钱(80年代冰箱多少钱一台)

80年代初国产冰箱多少钱(80年代冰箱多少钱一台)

更新时间:2022-03-15 21:08:53

在许多人的回忆里,都有一辆二八大杠。爸爸用它娶了妈妈,而你则坐在后座上长大。

所谓“二八大杠”,是对自行车结构的一种形象代称。即自行车的车轮直径为28英寸,同时车架设计为三角形,在车头与车座之间有一根钢梁。这个设计对于腿短的人而言,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友好。

记得当初刚学自行车的时候,因为个子还小,腿不够长,无法像大人们那样帅气地跨过车垫。不过我们可以斜着身子,把腿从横杠下面穿过去踩另外一边脚踏板,然后就这样腿别横梁,半踩半回,车子依旧骑得飞快。

二八大杠有着结实的钢架,高大的车轮,看起来敦敦实实,非常的舒服。当然,以咱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二八大杠并不起眼。它既没有山地的粗犷,也没有公路的极致。然而,它却载走了几代人的回忆。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二八大杠”,大概在我九岁的时候。记得那一年我叔刚提干转岗,上班离家稍微远了一些。为了上班方便,同时也为了满足一下虚荣心,他便奖励了自己一辆崭新的凤凰牌儿二八大杠。车子很漂亮,车身的黑色烤漆简洁而又美观,有着带避震的皮质复古座垫,还有着半包式护链板,仿佛一件艺术品。

对于这辆车,我叔简直宝贝得不得了。买车的第一个月里,他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儿,那就是擦车。而在出巷子的那段坑洼地的时候,别人都是一把冲过去,他则从来都是下车推着走。

至于朋友借车什么的,那更是想都不要想。就连我这个日后远近闻名的“半圈车神”,当时都只有坐横杠的份儿。

不过,对于当时的我而言,那也是非常满足了。想想每天放学回家,坐在自行车上,吃着冰棍儿,吹着小风,享受着身边同学艳羡的目光。虽然屁股经常被咯得生疼,但终究还是很得意的。

没办法,这辆车属实太贵重了。我现在都还记得,这辆车当时买成160块,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要知道那可是在八十年代初,工资水平相当的低。一般工厂里面的工人在转正之后,也就只能拿到36块的工资。这还是在城里面的工薪阶层,而农村的收入水平还要更低,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

当时我叔虽然提干了,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四十几块,除去平日里的开销用度之后,能剩下一半也就不错了。也就是说,这辆自行车买下了,他大半年的积蓄也就没了。这么多钱花出去,自然是心疼得不得了。

许多人不理解,一辆普通的自行车而已,为何会这么贵?

这主要还是一个生产力水平的问题。想想八十年代初,咱们国家才刚从计划经济里面走出了,工业基础弱,市场底子薄。工厂既缺乏原料,又缺乏设备,技术水平一时半会儿也提不上来。所以在当时,像自行车这些工业产品,都是相当稀缺的东西,而且生产成本也比较高,自然就卖得比较贵。

其实我叔还算是运气好,沾到了时代发展的光,刚好碰上国家放开自行车的指标限制。要是再往前数两年,有钱都买不到,因为没资格。

上了点年纪的朋友应该都清楚,那是一个干啥都要“票”的时代。因为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资比较匮乏,供需之间的矛盾较大。于是国家便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凭票供应物资。以此来有计划地供应各类物资,以缓解供需矛盾。

那时票证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咱们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咱们买粮食,或者去食堂就餐的时候,就需要有粮票,买多少斤就交多少斤粮票。再比如买布做衣服,那得需要有布票,扯多少尺布就交多少尺的布票。

众所周知,咱们国家那时候的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生活物资尚且要按需配比,工业产品那更是得凭票供应了,所以工业票应运而生。准确点讲,应该是叫做日用工业品购货券,简称“工业券”。

当时“工业券”的覆盖范围非常广,从最普通的铁锅、搪瓷盆,到比较贵重的自行车、缝纫机,再到更加高档的电视录像机,那都需要按票购买。不同的物件,需要的“工业券”数量就不同。比如买一个搪瓷盆,可能就只要半张,而要买一辆自行车,可能就是十几张了。

而这个“工业券”的发放数量是有限的,往往是根据你的工龄职称来判定。比如一个工厂普通职工,可能一年下来也就能有四五张“工业券”。也就是说,他们想要买一辆自行车的话,那至少还得攒个三年的券。当然,“工业券”不够也可以去借,以后慢慢还。

所以,在那个按票供应的年代,自行车算得上是比较贵重的物品了。因此自行车也得以和手表、缝纫机并称为“三大件”,成为了七八十年代一个家庭财富地位的代表。当然,如果再往前倒腾几年,比如在那个大金鹿横行的六十年代,“工业券”都不好使。

因为像自行车这类工业产品,一般都是单位指定的配额,私人压根就没有购买的资格。当时能配自行车的无非就三类人,干部、老师以及邮递员。所以在那个时候如果你能拥有一辆自行车,无疑就是身份的象征。

事实上,在八十年代,单就在工业品领域来讲,自行车还算不上太贵重,尤其是在不用券之后,也就二百块左右价格。像比较贵的永久牌,顶多也不会超过300块。普通的城镇居民如果咬咬牙,还是买得起的。

而其他的工业品,像电视冰箱洗衣机什么的,那就要贵太多了。比如家里最早买的那台电视,14英寸的黑白国产,花了将近400块。据说进口的彩电这些,都是1000块往上走,纯属是奢侈品了。当年我们家买的最贵的是一台双鹿牌双门冰箱,花了整整1200元

当然,这里的贵仅仅是针对工业品而言。毕竟那时候工业底子薄弱,供需差距较大,生产成本也高,物以稀为贵嘛。而关于那些咱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生活用品,其实物价并不高。

首先在吃这一方面,大都是以“分”或者“毛”为单位计算。要是单价能以“块”为单位的话,那无疑就是大餐了,基本逢年过节才能碰得上。

举几个例子吧,比如早上出去买早点,那全是几分钱的物件。像什么3分钱的芝麻大饼,3分钱的豆浆,5分钱的豆包,4分钱的油条等等。如果早上没吃饭,只需要拿两毛钱出门,那就能吃得很饱了。再看看咱们现在,一个馒头一块五,一杯豆浆三块钱,直接翻了几十倍。

当然,不光是早餐便宜,平时的正餐也花不了多少钱。就拿我来说吧,那时候最喜欢跟着我爸去街口的面馆吃面。而当时吃一碗菜汤面差不多也就两毛钱,面里会加油豆腐和一块烧肉。如果什么都不加的话,好像就八分钱的样子。面条的分量很足,我一个小孩儿根本吃不完。

如果不喜欢吃面,可以去对门的小食堂,荤菜两毛钱一盘,素菜5分钱一盘。五毛钱就是两荤两素四个菜了,一家人都够吃的。

如果想吃得更丰盛一点,那就去东大门的市场涮火锅,那地方就比较贵了。羊肉卷一块二一盘,一顿饭干下来,差不多半个月的生活费就没了。所以像这种地方,除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平时一般都不会去。

不过相比于现在,这个价格也算是比较低了。想想咱们一家子现在出去吃顿海底捞,少说都是七八百块的开销。

这些吃的东西之所以会这么便宜,主要是因为菜价不贵。那时候菜市场里面,有一分钱一斤的萝卜,两分钱一斤的白菜。就算是比较贵的猪肉,那也就是五六毛钱的样子,贵的时候可能就七八毛钱。

其次在用这一方面,也是相当的便宜。比如我上学要买的那些学习用具,铅笔也就3分钱一支,作业本也就5分钱一本。再比如老爸他们平时喜欢抽的烟,有两三毛一盒的飞马、大前门;有8分一毛的勇士、生产。像上海牌这种5毛一盒的烟,那就是属于比较贵的了,平时一般人都舍不得抽。

类似的“便宜货”还有许多,比如出门坐公交车买月票,一个月也就6块钱,这可是个好东西,可以在一个月内无限次坐所有市内公车。再比如去建设电影院里面看电影,票价基本都是一两毛钱。

另外还有3分钱一根的冰棍,两分钱一盒的火柴,4毛钱一条的肥皂……

由此可见,那时候的物价消费水平,和咱们当下完全不一样,相差了数十倍。如果按照这个物价对照再去看那辆凤凰牌自行车的话,那就不是160块那么简单了,一万块都不算夸张。

当然,即便列出了这么多的数据对比。对于大部分年轻人而言,八十年代依旧是一个极其陌生的时代。没办法,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压根就无法理解那种生活。不知道什么叫“36块万岁”,不知道什么叫做“三转一响”,更不知道买东西除了要钱,还得要“票”。

对此,我只能说你们是幸运的,活着了生产力发达,物资充足的当下。虽然如今的生活依旧有很多的不如意,比如上班拥挤的地铁,摇不到更买不起的房子,还有那愈发冷漠的人心……

但你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商场服装店,不用等到过年才去买新衣裳。夏天有空调,不用自己自己费劲地摇着大蒲扇;家里有天然气,不用自己扛着液化气罐去换气;每个人身上都揣着手机,不用再去寄信或者打公用电话……

以上的种种,都是当年的我们无法拥有的,甚至都不敢想象。虽然我现在依然很怀念那个什么都很便宜的年代,但我并不想回到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