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冰箱>

冰箱间歇性马达声(冰箱发出间歇性振动声)

冰箱间歇性马达声(冰箱发出间歇性振动声)

更新时间:2021-12-22 23:18:23

2020年夏,新华社记者刘方强辗转长江、淮河和巢湖,风雨逆行报道抗洪。他说,河边的杞柳淹不死,这就是希望——

长江超警戒水位!淮河超保证水位!巢湖水位突破历史极值!

2020年7月9日是我入职新华社两周年的日子。次日,我被派往长江边,第一次参加防汛抗洪报道。

冰箱

7月15日。马达声中,冲锋舟荡开一道道污浊的洪水。宿松蓝天救援队副队长黄弘驾驶着冲锋舟,护送村民黄付美回家。

“家里有两万元现金,是给我92岁的老父亲治病的,当时转移比较着急,忘拿了。”舟上,安徽省宿松县三洲村65岁的黄付美着急地说。

黄付美坐在冲锋舟上,看着被洪水肆虐的村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这一天,宿松县长江水位22.01米,超警戒水位2.21米。靠近村子时,水位已接近电线杆顶,我们得弯腰低头,用手托起电线,冲锋舟才能过去。

“别害怕,整个村子已经断电了,电线上没电。”黄弘告诉我,可我还是紧张,手迅速缩了回来。

虽然黄付美的家地势较高,但她开门进去时,洪水还是到了膝盖。取完现金,她却久久不愿离去,因为冰箱还泡在水里。

“求求你们,帮我搬一下冰箱。”

我放下采访本,和黄大哥一起下了船,使出浑身力气,冰箱却纹丝不动。

“大姐,我们走吧,冰箱已经泡了3天了,搬到高处也没什么用了。”黄弘说。

不肯离去的黄付美抱着冰箱,显得那么无助。

一瞬间,我明白,冰箱十有八九没用了,但这并不重要。

家园成泽国,她“救”冰箱就是“救”家园。

那一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她搬冰箱。

“一、二、三!”

“一、二、三!”

几次尝试,我和黄大哥终于把冰箱抬了起来。黄付美随即把准备好的小桌推到冰箱下面。

冰箱成功“解救”后,她才放心地上了冲锋舟。

“好人一生平安!好人一生平安!”黄付美用方言不停地感谢着我们。

庄台

7月20日,“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滚滚淮河水流向蒙洼蓄洪区,一座座庄台变为“孤岛”。

我又一次登上冲锋舟,和同事一起探访洪水中的庄台,这一次内心少了些许紧张。

庄台是一种特殊的防洪工程。在中国淮河流域的行蓄洪区内,每当洪水来临,人们就会躲到高地上,久而久之当地就形成了村庄。目前安徽省淮河沿岸还有大大小小的庄台近200个。

被洪水围困的庄台。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在安徽省阜南县郜台乡刘店庄台,73岁的老党员代明清正挨家挨户发放救灾物资,几位大姐聚在村口编织柳编,小孩在巷道奔跑打闹,吃着冰棒。

我边走边拍,用VLOG形式记录庄台上的一天。

“今年蓄洪最不怕,生活物资早就备好了。”村民告诉我。以前大家怕开闸,因为洪水来了生活没保障,房倒墙塌,连水都没得喝。

村书记告诉我,洪水期间这个庄台上有315人。虽然他们暂时出不去,但是大家都有事可做,生活井然有序。

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我曾多次到过庄台采访脱贫攻坚,而今夏则第一次看到了庄台是如何在洪水中变成“方舟”,也见证了淮河人是如何“舍小家、保大家”。

杞柳

20多天时间里,我辗转长江、淮河和巢湖,风雨逆行,记录抗洪。

2020这一年,从“战疫”到“抗洪”,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大家都说这一年不容易。

但我相信,雨会停,水会止;众志成城,山河无恙!

阜南当地人种植的杞柳,长成后可以用来做柳编。阜南县宣传部供图

淮河边,有一种当地人喜欢的植物叫杞柳。汪洋里,杞柳淹不死,水退了,它们继续生长。

来年,人们又可以砍下柳条,编筐打篓。

当地人说,这叫“希望”。

策划:赵丹平

监制:卫铁民、刘恺

记者:刘方强

编辑:刘恺、谈昦玄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安徽分社 联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