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磁炉>

电磁炉开机一响就停了(电磁炉有打火声开机一会就停)

电磁炉开机一响就停了(电磁炉有打火声开机一会就停)

更新时间:2022-03-29 08:46:32

10月22日,孙大爷开着三轮车,带着刚从家补充的渔具等,从成都大石西路“突突突”地开到仁寿县黑龙滩新钓点处。水边三尺平台,一顶帐篷,一套折叠桌椅上,放着一些日用品,8根海竿面对平静的湖面一字排开。

依靠这套“摊摊儿”,三年来,65岁的成都孙大爷在黑龙滩根据水位变化开始了逐水垂钓,每个月仅回家两三天。

家人一开始反对,后来无奈给他买了两份意外保险,孙大爷无疑是幸运的,周围渔友羡慕孙大爷的生活,甚至感叹:这里就是孙大爷的隐居的“终南山”。

逐水垂钓三年,孙大爷钓获并不固定,有时一天能钓上百斤鱼,有时一天,一条鱼也钓不上来。

孙大爷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他标志性的笑容:“钓上鱼当然安逸,钓不到,也正好,人这一辈子,哪里可能回回都能钓上鱼?”

↑黑龙滩水库 65岁的成都市民孙大爷展示其钓的大青鱼 受访者供图

1、钓鱼之痴

为钓鱼在湖边安家 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10月22日,在“黑龙滩新钓点处”停车场下,一身户外装,古铜色的孙大爷正顶着一个大光头,翘着二郎腿坐折叠椅上,用一个电动剃须刀悠然地在脑袋上蹭来蹭去。

身后三尺平台,就是孙大爷的地盘:帐篷里架了一张简易的折叠床,床上的铺盖没理,桌子上的杯杯、驱蚊水、打窝船的遥控器等随意摆放,夏天用过的落地风扇还没有收拾……帐篷旁,桌子上,凌乱地摆了一堆钓竿,都是朋友些放在他这里的,钓竿前有几个桶,里面的饵料隔一两米远都闻到很大一股酒糟味道……

只有孙大爷面前的八根海竿,一字排开,整整齐齐的。

这个钓鱼平台虽小,但是五脏俱全,想看电视,有女儿拿来的平板电脑,想吃点什么,除了钓鱼点的老板谢文才可以做,停车场另一个帐篷里,还有朋友搬来的冰箱、微波炉及锅碗瓢盆。

↑10月22日 黑龙滩水库 成都市民孙大爷坐在“摊摊儿”前 蒋麟摄

“前几天黑龙滩这块水域打了鱼,我今天还没开张。”孙大爷指了指水边的空空的栓鱼绳,鱼情好的时候,这些绳子上拴满了草鱼、鲤鱼等。

孙大爷的钓法很简单,就是一个铅坠,两颗珠子(塑料珠子、硅胶珠子),海竿远投,警报器一响就去收线。鱼情好时,孙大爷一天补窝三次,鱼情不好,补窝次数就少。

补窝时,孙大爷就来了精神,舀上几勺窝料放到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的塑料船里,小心的把鱼线缠上,把船放到水里,准确地将船遥控到指定位置,将饵料撒下,又把船遥控回来,一整套动作熟练又细致,在众人的称赞中,孙大爷笑得咧开了嘴,嘴里的牙齿,大多被叼着的香烟熏黑了。

孙大爷心情不错,翻开手机相册,说:“看,这张是我在这钓的30多斤的鲶鱼,这张是我钓的青鱼,这个鱼是翘壳,起码有1米来长,我溜了好些时候才溜起来的……”

↑孙大爷另一个帐篷内,冰箱、电磁炉等一应俱全 蒋麟摄

2、钓鱼之乐

逐水三年如候鸟 有人付千元预定渔获

自小跟着父亲一起钓鱼,孙大爷记不起何时开始在黑龙滩钓鱼,一开始,装备只是一顶帐篷,两根手竿。三年前,孙大爷开始常驻黑龙滩24小时不间断钓鱼,从开春钓到冬天,每个月只回家两三天。

“我从小就喜欢跟到我爸到处去钓鱼,年轻时只要休息,我就骑起自行车跑多远去钓鱼,但总还是觉得不过瘾,一辈子钓鱼没钓够过,现在女儿参加工作了,外孙读书了,我没啥子事了,干脆就长期钓鱼了。”孙大爷说,不过,跟年轻时钓手竿比,因为视力下降,现在自己只钓海竿。

每年七八月份,黑龙滩入水口区域进入丰水期,孙大爷就在谢文才的黑龙滩新钓点那里钓鱼,每年三四月份,这边水位下降,他又搬到谢文才阿姨那边去钓鱼,就像随着气候变化而迁徙的候鸟,众多钓友都说,孙大爷,就是随着黑龙滩水位变化而搬家钓鱼的“老鲨鱼”。

除了外孙生日、春节以及增买渔具以外,孙大爷找不到理由离开这三尺钓台,24小时等着鱼竿上的报警器响。只要警报器一响,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下雨打雷,他马上就会翻身起来,收杆、取鱼,放线,哪怕一身湿透,也乐此不疲。

↑10月22日 黑龙滩水库 65岁的成都市民孙大爷坐在钓竿前 蒋麟摄

为什么选择黑龙滩?为什么选择在谢文才这里?孙大爷说:“黑龙滩的水好,谢老板对人实在,知道我的口味,一日三餐送的饭菜都好吃,投缘,所以就长期在这里了。”

三年逐水而钓,孙大爷有过每天上百斤的鱼获,鲫鱼、鲤鱼、草鱼、青鱼、团头鲂、鲶鱼、黄辣丁等都钓到过。

但他和许多钓鱼人一样,“一家人吃鱼吃伤了。”

钓那么多自己吃不完的鱼咋办?送朋友。鱼情特别好的时候,自己吃不完、朋友拿不完,孙大爷就会请谢文才等人帮着在微信朋友圈卖。谢文才说,黑龙滩的生态鱼好卖得很,给钱还不一定抢得到。国庆节前,还有人放了一千块钱在孙大爷这,要吃鱼,排队买。

对于千元的预定费,孙大爷和家人都没有否定,不过,孙大爷很低调:鱼也不是说给钱买就钓得到的,钓上了才有。

↑孙大爷展示其钓的大翘壳 受访者供图

3、垂钓之趣

每月支出四千元 钓上安逸钓不到正好

钓友们的鱼获,谢文才朋友圈一发出来,很快就有人抢购,孙大爷钓鱼一年能赚多少钱?

孙大爷指着帐篷内外的钓鱼装备介绍,这些大概花了两万多块钱,每个月钓鱼开支(包括生活费、钓鱼买配件、饵料等)大约在四到五千元左右,这些花费基本可以通过卖鱼来抵消。

“我钓鱼肯定不是为了卖钱,我就是喜欢!我感觉我在这里钓鱼就跟进了疗养院一样,疗养院还没得我这里环境好!我以前身体不好,腰椎间盘突出,颈椎也有毛病,每年都要去医院住院理疗,现在天天钓鱼,反而毛病少了。”

这点,孙大爷渔友廖中祥也认可。同样家住成都的廖中祥在成都经商,如今受孙大爷影响,他也每周会来这里钓上两天鱼,虽然有时一条鱼也钓不上,但他仍然坚持每周都来。

当地有些村民搞不懂,这些城里人常常并没钓到什么鱼,为何还那么高兴,钓友们却各自有答案。

水库边一些地方信号很差,不通电,没有电视,一些地方进出甚至需当地村民用木船接送,任你事情再急,也只能一桨一桨地划。孙大爷的朋友里,有富豪也有普通上班族,他们结伴而来,说话随意,一盘烧烤,一些感悟,都饱含垂钓之乐,令人向往。

就这样,因为地理条件和孙大爷的影响力,附近钓友渐渐以孙大爷为中心,有事没事都过来看看,说说话,这让孙大爷很享受,孙大爷钓鱼处,也被钓友们视为“这里就是孙大爷隐居的‘终南山’哦”。

↑10月22日 黑龙滩水库边 钓友们来到孙大爷的钓位前聊天 蒋麟摄

上鱼时大家都围观,有上鱼的快乐,等待的过程中,个人可以静静地思考,整理一些渔具,周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得知谁谁谁又钓上了大鱼,大家也不嫉妒,只是高兴。

这种感觉让孙大爷、廖中祥等人心情很放松,其他钓友也可以进入孙大爷的帐篷,免费吃住,消耗了什么,下次来就带点补充上就行,大家互不相识,却又亲如家人。

钓不上鱼怎么办?孙大爷嘿嘿笑起来:“钓上鱼当然安逸,钓不到,也正好,人这一辈子,哪里可能回回都能钓上鱼?

“这个事看起来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有了鱼口提竿刺鱼、溜鱼时很巴适,特别是鱼打起来的水花,对于我们渔友来说,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看的花。”孙大爷说,但在等待鱼过程中,同样安逸,你永远不晓得水下的情况,下一条鱼是什么,下一个来的人是谁。所有的渔友都处于一种陌生的无知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平心静气的等,有时候,我们享受的就是这一点。

↑黑龙滩水库边 一位钓友抛竿垂钓 田世虹摄

4、家人态度

他喜欢等他去做 人总要有点爱好

网上有人说,如果你说爱去黑龙滩钓鱼,晓得黑龙滩新钓点的,但是认不到孙大爷,那多半是假的。

钓鱼点的老板谢文才说,“确实,在黑龙滩新钓点处,孙大爷名号比我才还响亮,但孙大爷到底叫什么名字,却很少人知道。”

三年来,陪伴孙大爷最多的,就是谢文才了。平日里,谢文才日均要为孙大爷等十来个钓友服务、做饭、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周末,到谢文才处垂钓的人有三五十人,以至于有些人不得不提前预定位置。

孙大爷的老伴唐阿姨说,孙大爷叫孙文斌,1999年,女儿到成都读书,一家人从内江到成都。父母去世前,孙大爷因为要上班,只能周末去钓鱼。后来,孙大爷女儿当老师,唐阿姨身体恢复健康,退休了的孙大爷有了安安心心钓鱼的时间。

唐阿姨说,孙大爷父亲去世后,时间陡然增多的孙大爷又不爱喝酒喝茶打牌,朋友大多在内江,在家的孙大爷一天“毛焦火辣”,心里就像被猫抓了一样,说不上两句话就要冒火,什么都不顺他意,颈椎、腰椎也有问题,一年要去医院理疗好几次。

看着孙大爷难受,唐阿姨和家人的政策逐渐放开,接受他从一周钓两三天到一个月只回家两三天。

“特别是父亲去世了,屋头就没有哪个管得到他了,他一个月就回来一两天,春节也只回来几天就要要回去钓鱼。”唐阿姨说,这几年,不仅是孙大爷的生日,就连自己和女儿的生日他都不会回来。

孙大爷每天会打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但也发生过意外。有次他背着渔具转地方,渔具太重,他摔倒在坡下,疼得直呻吟,孙大爷被人扶了起来后,一身都是伤,好在没伤筋动骨,休息一会,又去钓鱼了。

这事,孙大爷回家时在无意中说起,年过六旬的唐阿姨自然心疼,苦劝无果,她干脆给孙大爷买了两份意外保险。“他实在喜欢,只有等他去做啊,人总还是要有点爱好嘛,再说了,(钓鱼)比喝酒赌博好。”

↑孙大爷展示其钓的大鲤鱼 受访者供图

有了家人的同意,孙大爷安心钓起了鱼,皮肤被晒得黢黑,也不注意穿着打扮,裤腿鞋子上还经常粘着河边的泥巴,所以每次回切还经常被家人“嫌弃”,女儿会说“非洲人回来了”,练足球的外孙也会笑他:“外公你比我都黑,每次回来咋个跟乞丐一样!”

说到这些,唐阿姨笑得特别开心。听到这些,孙大爷摸了摸圆圆的脑袋,嘿嘿地笑了起来:人这一辈子,有几个能全心全意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呢?我还是幸运的哈。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蒋麟 摄影报道

编辑 唐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