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风扇>

电风扇图片图画(风扇图片大全卡通)

电风扇图片图画(风扇图片大全卡通)

更新时间:2022-01-22 11:40:49

炎炎夏日里,那一把扇子的风情

文/老张在路上

立夏过后,炎热的夏天很快就要到来,古时没有空调电风扇等凉风设备,那么,除了自然风以外,扇子就成为引风用品,是夏令必备之物。

扇子的起源大概是这样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劳动中或歇凉时,随手猎取植物叶子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来挡住太阳产生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扇子最早称“翣(sha)”,又称障扇或掌扇。《方言·杂释》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世本》曰:“武王作翣。”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知道,扇古写为“箑”,又作“翣”。《小尔雅·广服》:“大扇谓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见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这种仪仗用的长柄扇在唐代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中,及山西太原市开化寺的宋代壁画中也可见到。

除了远古人劳动操作,随手用植物叶子或禽羽纳凉引风外,真正的扇子起初并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后来,扇子才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史传上最初的扇子是“五明扇”,据传是虞舜所制。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皇帝)不得用。”

这是说舜为广开纳贤之道,求贤若渴,曾制作五明扇。为什么叫“五明”呢?传说舜帝“重瞳”,有“四目”,而为舜帝制作的扇子并非用来引风取凉,而是由随从手持,表示“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所以此扇代表又一“明”,加上舜帝的“四目”,所以叫“五明扇”。

从秦至汉都在沿用,张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五明扇”多为天子所用,也有亲王和达官使用的,但有严格规定,上文所引王煦疏已有说明。

在古代壁画上,常有“五明扇”的形象,长杆大扇,由仆人执掌,为主人障日蔽风,因扇子是椭圆形,柄又纵穿中间,所以后来这样的扇子又称为团扇。

从中国扇子发展史上看,专家研究发现,到了殷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翟扇”,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

晋王嘉《拾遗记》上说,周昭王时涂休国献青凤、丹鹊,盛夏时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制成“游飘”、“条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轻风四散,泠然自凉”。

晋陆机《羽扇赋》:“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尘尾而笑。”后经宋玉侃侃而辩,羽毛扇才得到诸侯们的47承认,在士大夫中普及开来。

《尔雅》中记载:“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个记载可以知道,早期的扇子还有的是苇编物。

汉代开始有竹制扇。

汉·班固的《竹扇赋》:“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沓条丛生于水泽,疾风时时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堪避暑静夜。”

班固赋从竹的生长,乃至扇的材料,制作形状和作用都加以描述。

晋·许询有诗咏竹扇:

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

蔑疑秋蝉翼,圆取望舒影。

从这首诗里可以得知,当时制作竹扇的工艺非常精巧,扇面上编织的竹篾薄如蝉翼,其面为圆形。

流传更广的是“羲之书扇”故事。《晋书·王羲之传》载:

“王羲之在蕺山时,一老媪持六角竹扇以卖,羲之书五字于扇上。媪初有愠色,羲之曰:‘但亏右军书,求百钱’。人竞买之。”

从这里可以知道,王羲之题字的扇并非圆形,而是六角形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扇的形状和制作材料开始多种多样。质地除羽扇、竹扇外,还有蒲葵扇, “晋,谢安乡人有作蒲葵扇五万,安执一把用之,士庶增价数倍。”此外,还有“尘尾扇”、和“芭蕉扇”等相继出现。

其中,麈是领队的大鹿,士大夫手执尘尾或尘尾扇作清谈,可以引风纳凉,也含有“领袖群伦”之意。

班婕妤是汉成帝刘骜的妃子,她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其中就有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咏团扇的。

汉成帝刘骜即位,班氏被选入皇宫,刚开始为少使( 下等女官 ),不久得宠,赐封“婕妤”。

汉成帝刚开始很喜欢班婕妤,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他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

不久,赵飞燕姐妹入宫,班婕妤受到冷落。后来,在赵飞燕姐妹的争宠中,汉成帝以“巫盎”为由废了许皇后,赵氏姐妹又诬陷班婕妤参与了“巫盎” 案。

班婕妤为免是非,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从此呆在深宫。

班婕妤自伤年华老去,借秋扇自伤,作《团扇诗》: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本诗见于《昭明文选》及《玉台新咏》,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楚调曲》中,《玉台新咏·序》说,班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幽居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

从字面看,本文似是一首题咏扇子的咏物诗。然否,虽句句不离扇,却字字不离人,寓情于物,写出了一位薄命女子的怨情。

在西汉时期,绢宫扇、合欢扇,是当时妃嫔仕女的饰品。班婕妤作《团扇歌》后,团扇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象征。团扇与凄楚的人生境况的关联,就是源于汉代的班婕妤。

后世便以“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又称“班女扇”。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献之有个爱妾名叫桃叶,她也写过《答王团扇歌》三首:

其一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其二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其三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桃叶的这三首“团扇诗”,与班婕妤的心境完全不同。第一首,写画扇;第二首,写制扇;第三首,写用扇。这些诗句写的是她心中“相忆莫相忘”、“动摇郎玉手”的浪漫爱情。

汉魏时期的扇子由于多为女性使用,于是在扇面上出现了女工,有了刺绣,时间一长花鸟鱼虫都出现在扇面上。刺绣毕竟费时费力,而且画面不容易生动,于是就出现了题扇画扇,扇子上有了水墨和彩绘,这也是扇画的起源。

随着丝绢纺织技术的进步,唐宋时期,绢宫扇(又叫团扇、绢扇、纨扇)更加流行。

白居易曾写过题为《白羽扇》的诗: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唐代李峤,直接以《扇》为诗题:

翟羽旧传名,蒲葵价不轻。

花芳不满面,罗薄讵障声。

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

同心如可赠,持表合欢情。

刘禹锡写《秋扇词》和班婕妤一样,而且借物抒情:

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

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

唐代诗人徐夤《咏扇》,和刘禹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发凉飙满玉堂,每亲襟袖便难忘。

霜浓雪暗知何在,道契时来忽自扬。

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

汉宫如有秋风起,谁信班姬泪数行。

而晚唐诗人罗隐的《扇上画牡丹》,则让我们知道,那时已经有了扇画: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历史上的咏诗扇很多,连民间也有咏扇子的打油诗,笔者小时候就听过:扇在手中,动摇有风。来借扇子,不中不中,等等。

宋代民间,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扇子:折扇。

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摺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说:“宋人用摺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

此说折扇出于高丽,似也不确。因为中国在南齐(479-502年)时已有摺扇了,《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摺叠扇。”

1977年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戗金漆奁,这件名为“人物花卉纹朱漆戗金莲辨式奁”的漆器珍藏在常州博物馆,其奁盖面戗画一幅“园林仕女消夏图”,一仕女怀抱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从此幅图可看出,南宋折扇已广为流行。

明永乐年间,折叠扇是因为受到永乐皇帝喜爱,有了很大的发展。刘元卿《贤奕编》记载:“永乐中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

明清两代中国的制扇业十分繁盛,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孔尚任的《桃花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虽是艺术虚构,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扇的影响之大。

此时,扇子和书画艺术真正结下不解之缘。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清代的“扬州八怪”和常州著名画家浑南田,都有扇面书画佳作传世。扇面书画成为艺坛上的一枝奇葩。

时至今天,用扇子纳凉驱暑的作用相对减小,但扇子作为精美的工艺品,将带给你一夏的风情。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