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电视从80年代到现在的发展史(电视发展史经历了几代)

电视从80年代到现在的发展史(电视发展史经历了几代)

更新时间:2021-12-10 00:49:49

如果有什么产品能够代表中国家电风云四十年,那它一定是电视。

如果有什么工业能够代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那它也一定有电视工业。

电视,不仅承载了中国四十年的国运起伏,也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跌宕起伏,有人因它一夜暴富,有人因它晚节不保,更有人因它锒铛入狱。

你大可以透过电视机,窥见中国四十年征程的历史缩影。

萌芽

1978年的夏天,一场阿根廷世界杯的赛事转播,经由香港传到了内地的北京电视台,这个电视台后来成了家喻户晓的中央电视台,而这起没有获得转播授权的赛事,事实上是一个“偷”来的国际信号,但正是这个偷来的信号,开启了中国打开国门看世界的一扇窗,中国人第一次通过那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屏幕,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而这扇窗一旦开启,便再也关不上了。

1978年秋天,邓公访问日本,在松下幸之助的陪伴下,冒雨参观了日本松下电器,这个日本乃至世界级的家电工业巨擘,将在今后影响中国家电数十年。

此时的邓公,眼之所见,是一穷二白的中国没有的电视机、录像机、传真机等高科技产品,时不我待,第二年,《中外合资企业法》获得通过,中国向外资企业敞开大门,邀请资本主义企业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这一年成为了现实。只有抛下意识形态之见,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力,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纲上来,才能摆脱一穷二白的现状。

松下顺理成章成为了第一家入华的外资企业,随之而来的是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成立。

蝴蝶的翅膀轻轻煽动,掀起了是中国家电工业的滔天大浪。

野蛮成长

1978年,国家批准上海电视机厂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随后长虹、金星、牡丹、海信等相继从松下引进电视生产线……日本的电视工业被陆续引进中国,全国引进的电视生产线多达100多条,开启了中国轰轰烈烈的造电视大潮。

作为轻工业最具代表性的电视,几乎每个省份都上马了自己的电视机项目:北京牌、凯歌牌、黄河牌、长虹牌、牡丹牌、金星牌、珊瑚牌、华日牌、雪莲牌、长风牌、红岩牌、金鹿牌、三元牌、天鹅牌、芙蓉牌、长城牌、西湖牌、昆仑牌、泰山牌、福日牌、美乐牌……

这些大多已经消失的电视品牌,它们除了商标不同,外观有些许差异,其余都大同小异,无一例外都是引进的国外生产线进行组装生产。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电视发展道路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

尽管如此,电视依然供不应求,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成了市场抢购的商品,几乎每个电视机厂都满产满销,成为了各地当之无愧的纳税大头,中国的电视工业引来了一片虚假的“繁荣”。

比如到1988年,1台18寸的长虹电视,从国家规定牌价1400元,到黑市转手涨到超过3000元。“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大部分的电视利润进了倒爷的口袋。

为了抑制这种过热消费,国家出台了电视消费特别税,一台600元的电视消费税,一下让电视市场陷入了冷静,供不应求转眼变成供大于求。

但国门一旦打开,就已经注定市场经济的大手开始变得力不从心。

这时长虹出手了,1989年,长虹率先拿起价格战武器,宣布每台电视降价350元,让沉寂的电视市场迎来了破冰,这一消息很快在各大电视机厂炸开了锅,举报长虹违规降价之声此起彼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碰撞在这一刻不可避免地擦出了火花。

长虹打赢了这场价格战,市场经济从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包围中,撕开了一道口子。

但同样撕开口子的,还有后面浩浩荡荡的外资品牌。

以日本为主的松下、索尼、东芝、夏普…等电视外资品牌,凭借着过硬的质量和技术,占据了国内80%的电视市场份额,而中国上百个电视品牌,由于都是组装工厂,只能蜷缩在外资背后瓜分剩余20%的蛋糕。

这是中国制造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但绝不是长久之计。

阵痛

从1978年第一条日本电视生产线引进,到1987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我们只走了10年。

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以低廉的价格横扫世界,让欧洲国家不得不举起反倾销大棒,将中国企业打回了原形!同样的情形还发生了下一个世纪,美国同样举起反倾销大棒打得中国彩电企业遍体鳞伤。

没有技术作为支撑的中国电视工业,脆弱得不堪一击,恰如改革开放进程中摸爬滚打的中国。

与海外市场被围堵的同时,国内电视行业也风雨将至。

1996年,国家开始大幅度降低彩电关税,失去保护伞的国产电视迎来了一场暴风雨。日本松下夸下海口,要用30亿美金砸开中国的大门,抢占中国市场!

曾经心慈面善的家电导师,转眼间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让中国企业认识到,天下根本没有免费的午餐,用市场换技术买不来自身的竞争力!

既然无路可逃,那就正面迎战!这一回又是长虹举起了价格战的武器,向外资品牌发起宣战!并打出“三个凡是”的口号:凡是国外产品有的功能,我们都有;凡是国外产品具备的品种,我们都具备;凡是国外产品提供的服务,我们都提供;但是在同等功能和质量下,我们的价格比国外产品低30%!

降价风暴席卷全国,长虹一战封神,自此站上了彩电大王的宝座,长虹倪润峰也成了中国彩电的教父。

与之而来的,是国内上百家电视品牌在价格战的狂风暴雨中悉数凋零,前面提到的品牌,只剩下仅有的几家活了下来,而外资品牌也被赶下了神坛,在这之前,中外品牌的市场占比是2:8,在这场价格战后成了8:2。

中国的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外国的坦克大炮,中国电视企业也落得遍体鳞伤,死伤一片。这就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突围

但这一切到了21世纪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电视市场战变成了技术上的封锁围堵,以日韩为代表的面板厂商,利用上游的核心面板配件资源,牢牢将中国电视工业的咽喉扼在手中。

2001年-2006年,三星联合韩国的LG和台湾地区的奇美、友达、映管、瀚宇组成液晶价格联盟,先后召开53次闭门会议,达成了液晶面板的价格垄断,采取一致涨价来操纵市场的面板供应,大而不强的中国彩电企业在屈辱中长期忍受着上游面板厂的欺凌:比如延迟几年给中国供应新产品、随意停止供货,或者任意涨价。

中国彩电的价格也是随着面板价格的涨跌动荡不安,大部分的彩电利润都进了上游面板商的口袋,而中国电视却跌进了不断内卷的价格战泥潭,陷入集体性亏损的黑色漩涡。

但京东方见机撕开了一道口子。2001年,随着液晶产业陷入周期性衰退期,韩国现代出现经营困难,京东方趁机收购了韩国现代的液晶面板业务,开启了20年的面板突围征程。

10年后,TCL也找准时间,投入245亿巨资,成立华星光电成功切入上游面板,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打通彩电产业链的企业,从此中国彩电企业彻底摆脱过去电视成本受制于上游厂家的局面,从产业链上游层面掌控了电视市场价格的话语权。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买到便宜的电视,并不是外资品牌大发善心,而是中国电视企业几十年来不断斗争和努力的结果。

以长虹为第一代的电视企业驱逐了洋品牌占领中国的历史,以TCL和京东方为第二代的面板双雄打破了国外面板的垄断,让中国电视摆脱了“缺芯少屏”的历史。

如今的中国电视,正一路高歌猛进,在海外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2004年,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

2015年,海信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和彩电业务;创维收购德国美玆的电视业务;长虹收购日本三洋电视中国业务;

2016年,中国台湾鸿海集团收购日本夏普电视;

2017年,海信收购日本东芝电视;

……

这是中国电视新世纪的开始,也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开始,但这绝不是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