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10000分钟的超长视频电视剧(电视剧300分钟超长完整视频)

10000分钟的超长视频电视剧(电视剧300分钟超长完整视频)

更新时间:2022-03-06 04:26:07

曾经的“海淘时代”

通则胜,塞则败

道光年间,火柴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当人们端详它的时候,表情里还会带着一点愕然。它长盈一寸,一头蘸着“五色洋药”,轻轻一擦就会点燃一个小火苗。人们为它起了一个神奇的名字,叫做“自来火”。

今天的人们知道,时代每往前迈出一步,这个火柴就会变得“不起眼”一点,但那时还不是,因为它是“洋货”。清末民初的时候,世界航线不断地开到家门口,火柴也和许多的新鲜事物一起来到了世人的面前。在20世纪最初那些年,洋货在内地变得日益普及,连普通的中国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因为“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矣”。

中国就这样地进入了它的“海淘”时代。此时,中国民族企业也在发展之中寻找着自身的定位。面对世界的互联,他们意识到“通则胜,塞则败”,但既然是贸易,就应当有出有进,不只是洋货走进来,总也要让国货走出去。

1915年, 美国建成了巴拿马运河,为了纪念它的开通,旧金山举办了一次盛况空前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面对此情此景,民族企业家们表示“自宜全力以赴”,于是人们组织起来了,带着期待与热情,把中国的白酒、刺绣、茶叶与瓷器搬运到了越洋的货船。走上这一遭,不图赚上个好价钱,而在于“恢复固有国产之名誉”,不只是出去见见世面,更是为了“诱起国民世界的企业心”。

船上载着东方气质的中国货,也载着那个时代的目光与梦想,在江水悠悠之中,一同通向了一个并不太熟悉的世界。那一年,中国凝望着世界,世界也在看着中国,只是互相在眼神里都充满了好奇。

江水万里滔滔,数不尽的浪奔浪流。在其后的岁月里,中国也像一艘大船,不断向前航行,它适时地更换着自己的甲板,调整着它的风帆。短暂地封闭之后,迎来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国已经决意主动打开国门,以新的姿态进入世界。

80年代的中国,像一块文化的海绵,吸收着外面的先进文化,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成为了一种潮流。在那个时代,洋货已不叫洋货,而叫做“进口商品”,人们用这些舶来的时髦品装点生活。

80年代的进口商品

他们曾在电视机里认识了那个说中国话的“佐罗”,也见识了来自美国的柯达胶卷、来自日本的卡西欧手表。1984年4月30日,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幅封面照片:一个中国人微笑地站在长城上,手里拿着一个玻璃瓶的可口可乐。他的鸭舌帽、军大衣和美国可乐形成了多重元素的叠加,也构成了那个时代的象征。

此时中国的外贸出口已如火如荼,但说来“惭愧”,大多还是布匹、服装、玩具一类,或是卖出些原材料和半成品。这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还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尚待日后去改变局面。但这仍然值得欣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人们清醒地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也知道这条路的漫长。

在1988年的除夕夜,包娜娜演唱了一首《三百六十万里路》,歌词写道,“三百六十五日年年的度过,过一日,行一程”,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伟大的行程是靠细小的前进构成的,彼时的中国每个人都荡起双桨,正在让这艘大船推开波浪。

海淘世界

中国制造成为“庄主”

中国的繁荣绝非一天建成,90年代的人们承继着上一代人的事业,继续了解世界,同时打造自己的生活。“引进来”早已是一个事实,而“走出去”的理念在这一时期同步地发酵着。在1995年的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上,第一次出现了来自中国的广告,这意味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意识正在得到增强。同样在那一年,五粮液在美国巴拿马第十三届国际贸易博览会上获得了属于它的金奖,那时从酒杯里飘出的,或许也包括了中国酝酿美好生活的韵味。

“走出去”的不只是本土品牌,人也在“向外走”,留学热、出国热成为了当时的文化现象,电影《大撒把》、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出国梦”。而学会外语也成为了那时候的一项标配技能,因为唯有掌握它,才能跟“老外”沟通,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融入这个世界。李阳也因此被一代年轻人追逐为偶像,他用澎湃的声音告诉人们,必须把英文句子疯狂地喊出来。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如果80年代是浪漫主义的,90年代就是现实主义的,如果以往还是腼腆的婉约,90年代则有更多的恣意豪放。在酒店的大厅里,在穿梭于城市的出租车上,总有人拿着“大哥大”联系业务,他们穿着笔挺的西服,张口已经是英法德美的业务,宣告着这是一个热闹的世界贸易时代。

人们就这样忙碌而喧嚣地为一个世纪盖上了“封印”,如果上面有一句英文,那么一定会写作“To be continued”。21世纪在人们热情的期待里到来,其后的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也开启了它飞速发展的节奏。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也和它的国民一起形成了发展的共识,从当年的“接轨”到“共赢”再到“命运共同体”,都成为人们真心认同的理念。

生活永远在向好的方向前进,但它从来不会像爽文一样简单。发展自身与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低端制造和人口红利逐渐消逝的过程,中国不知不觉就到了一个倒逼“高端发展”的局面。时代总是这样,它推着中国前进,每每消解了一个问题,它会再慢慢掏出另一个问题。这里有着许许多多改革与阵痛的故事,藏在了历史的褶皱里。最终,像汽车、智能手机这样的新生代“中国制造”产品不断诞生和发展,逐渐摆脱了廉价标签,不断提升着企业品牌的影响力。过一日,行一程,中国人已经理解了这种生活,他们乐观向上,每一次化解困境,每一次在国际上站稳脚跟,都是值得举杯相庆的时刻。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010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和1915年巴拿马的那次万国博览会相比,有一些相似,但更多的是不同。这一刻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庄主”,他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它愿意让更多的国际企业进入这个“海淘世界”,成就它们的发展梦想。它从许多国家与企业身上看见过自己旧时的影子,也愿意与它们一道扬帆前行。

生生长流

百年的世博“味道”

中国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一百年前“自来火”点燃的微光,曾照亮了自己惊愕的表情,也让中国人在这光亮里朦胧地看见了的世界模样。从那时起,中国面朝大海,开启了它的一次奇幻漂流。一百年过去,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继续互联,世界的景象变了很多,中国也变了很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众多民族品牌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推动着时代的变迁,谱写着中国新的荣光。

五粮液就是这样的见证者之一。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五粮液就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它让全世界品尝到了中国味道。时光转眼到了1995年,五粮液在美国巴拿马第十三届国际贸易博览会上荣获了金奖。此后的五粮液与世博会结下不解之缘,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五粮液已经作为一张中国的“标志名片”开始飘香全球。在2015年,当五粮液出现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时,它得到的是“世博金奖产品”“最受海外华人喜爱白酒品牌”等多项殊荣。

一百多年来,五粮液用它的醇香感动了世界的味蕾,而其后每一次的参会,它都带去了不同的“味道”。就像酒一样,生活也是这样一点点酿造的,一切都是在随着时间慢慢得到发展,慢慢变得令人陶醉。五粮液带给世界一种白酒文化,让人们在每一次畅饮中,都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气韵和现代气息。

一百年前的江水悠悠,预告了一百年后的生机勃勃。在这生生长流的过程里,五粮液也始终陪伴着中国人的生活。它见证了80年代中国人的青春热情,也见证了90年代的勇敢闯荡。进入21世纪的中国,路越走越宽,机会越来越多,人们一次次被梦想吸引着,离开故乡去新的世界奋勇拼搏。五粮液熟悉这样的故事,因为在一次次的碰杯声中,它始终倾听着一代代人的激昂慷慨。朋友们一次次回到相聚的酒桌,互相倾诉真情,只要人生足够长,谁的酒里都藏着一万个故事,当一饮而尽的时候,隔山隔水不隔心。

今天的中国完成了向世界的融入,它早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变成了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而民族企业的成长空间也在此进一步拓展。江水依旧万里滔滔,但中国早已不是航道的追随者,而变成了路的建设者,当“一带一路”的构想提出时,中国正在主动发出构建世界共同体的号召。近年来中国“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这个新的大家庭,五粮液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它受邀参加了阿斯塔纳世博会,开启新一轮的国际化征程。

就在现在,新一届的迪拜世博会正在火热进行之中,五粮液始终参与、见证着世博会的发展,这一次它成为中国馆官方合作伙伴,也是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官方指定用酒。此时的世博会更像是一个盛宴,中国不断实现与世界的交流、沟通、理解与团结。而五粮液作为中国浓香白酒典型代表,让中国白酒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和国际交流交往的“文化使者”。

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五粮液活动周现场图片

稻谷生长,江河奔流。经过阳光的普照,经过岁月的洗礼,那款由杂粮酿造的美酒总是会别有一番滋味,因为它象征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的成长、积淀与嬗变。

未来还在继续,五粮液也将继续见证一切美好和奇迹。21世纪刚刚打开它的篇章,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值得闯荡。流逝了的岁月永远值得感怀,但未来的生生长流,还将指引我们去向更惊艳的诗与远方。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路瑞海

微信编辑|方禾

设计排版丨赵星宇

作者丨幽幽之默

图片来源丨 视觉中国、五粮液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