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美丽乡村电视剧全集大结局(美丽乡村电视连续剧免费观看)

美丽乡村电视剧全集大结局(美丽乡村电视连续剧免费观看)

更新时间:2022-03-07 08:38:57

提起延津,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可能不是地域上的概念,而是一位作家刘震云或者说他的作品《1942》。他的笔下,延津是“盛产”黄沙和盐碱的地方。

距离作品中的时间已过去几十年,延津的乡村已焕然一新,它不再是那个落后的地方,还被评为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延津的乡村振兴离不开一直以来关注着延津发展的社会各界,更离不开扎根于当地多年的各行各业,比如延津农商行。

自2018年的2月23日开始,他们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行300多名员工不分昼夜,忘我工作,正式开启了延津农商人的助力乡村振兴之路,整整四年,1460天,他们用一支支小手电筒,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大路;他们用一句句质朴的语言,温暖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心窝;他们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为广大百姓送去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豫记|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一鸣惊人的延津农商行

距离黄河三十多公里,把守着新乡东大门的延津,是作家刘震云的老家。

在他的笔下,这片不断被黄河冲击的土地上盛出两种特产,一是黄沙,二是盐碱。

但盐碱地上生长的人坚韧,倔强。盐碱地种不了庄稼?那就先种棉花,熬碱为盐。坚实的土地适合种瓜种豆?那就种植榆、柳防风固沙。

石婆固乡油菜花开

我们豫记的几个小伙伴,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和延津产生什么联系。在此之前我们都没有去过延津,对它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书面资料。

但就在去年,我们实打实地来到这个刘震云小说里常提到的故事发生地,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多次到延津拜访了延津农商行。

初看延津农商行,平淡无奇。与全国各地的银行一个样子,是当地一个土生土长的一家老牌信用社,能为当地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普通银行。

但就是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有没有什么可以依托的资源的平原小县,为什么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会从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落后的印象当中,一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学习的标杆?这是我们最大的疑惑。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通过和他们各个层级的人员沟通,逐渐揭开了心中的谜团。

2018年2月23日,延津农商行开启探索以信用评定为切入点的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他们找准了发展的方向和工作的抓手,这是延津农商行的一个新开始。

02

延津的乡村振兴

在走街串巷的脚印里

河南籍作家梁鸿曾在她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中说道,“我写梁庄,也不是为了表达我个人的乡愁。在当下的中国,谈乡村,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怀旧的事情,而是一个几乎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大问题。”

梁鸿眼中的梁庄,也是很多人眼中的河南农村,是落后的、无奈的。河南各地不缺乏关注乡村振兴的人,在延津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延津农商行。

多少年以来,延津农商行的工作人员在延津这方土地上穿梭于村庄社区、工矿厂企,走过最黑暗的夜晚,晒过最毒辣的太阳,吹过最凌冽的寒风,淋过最急促的暴雨,穿过最浓厚的雾霭,踩过最厚的冰雪,奔走在田间地头。

就是这样的面对面、有温度的接触之下,他们和当地的农民越来越熟悉,在延津的村庄里,延津农商行的客户经理比当地的年轻人更了解每条路、每户人。

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后,2019年6月份,延津农商行按照省联社的安排部署,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具体指导下,以信用评定为切入点,以“党建 金融”为载体,试水“党建 金融”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

拜访当地养殖户

根据当地特色,延津农商行启动“百村万户”(三年时间重点支持100个产业村、10000个种养大户)和“30 10”样板村工程。

曾经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走南闯北,干各种脏活、累活的农民,可以直接在村里就业、创业致富,种植大户越来越多,村里的经济越来越好。

了解农业的都知道,靠天吃饭的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农作物的产量,延津农商行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们根据县域各种农作物生产季节周期和瓜果蔬菜特色农业的科技需求,组织本地的技术专家开展科技讲座,让农民不仅有事可做,而且做得好。

又考虑到很多农民没有启动资金,延津农商银行还推出“红色信贷”“乡村振兴贷”“振兴e贷”三大系列26款信贷产品。

延津现在有国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旭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顺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全县20余家大型合作社种植各类特色瓜果、蔬菜农产品。

如果你现在去延津,可能会发现和印象中落后、脏乱的农村截然不同。

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城乡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和“四美乡村”建设行动下,延津县还被评为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村庄旁麦苗青青,大棚里的蔬菜绿油油、脆嫩嫩,养殖厂的小动物们欢腾地奔跑,一切都生机勃勃,延津正在振兴。

03

三种服务模式

实现从倒数到第一的跨越

延津在振兴,和延津同命的延津农商行也在振兴。

短短四年,延津农商行从倒数几名升至第一名,让人不免好奇延津农商行是如何实现它的跨越的。

延津现代化农田

当我们走进延津农商行在多个乡镇的网点,采访了客户经理、柜员、村支、村民后,我们摸清了延津农商行三种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延津农商行发现要实现银行翻天覆地的改变,最根本的源头在于乡村的振兴及农民的真正富裕。

农民有了需求,有了钱,银行才能办的活起来。

延津农商行在“党建 金融”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经过了一步又一步的探索。

先是前期基层员工多次下乡,持续挖掘可服务的潜在客户;再是与各个村庄建立信用户微信群常规联系,做到“基础业务不出村,综合业务不出乡”;再到最后通过与当地产业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循环发展。

在服务过程中,他们为了重点解决农村信用社所在城区的经营发展问题,延津农商行加强了与公安局的合作,创建了“党建 警务 金融”的服务模式。

与当地老百姓们密切相关的,除了最基础的安全问题,两者联合起来宣传反假币、反电诈、预防未成年人溺亡等知识,创建平安创新产品,开展双向挂职的人才共育,营造平安和谐的基层社会环境。

为了重点服务民生,建设智慧城市,延津农商行实行“党建 数据 金融”的信息化延津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和数字化转型,延津农商行在打造农信社的信息化建设。

当我们跟随着延津农商行的工作人员走入乡村,看到他们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这三种模式,就不得不信服延津农商行的这个第一实至名归。也就解答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领导关注、那么多的交流学习、那么多的媒体报道。

延津农商行每个员工都乐观积极,似乎都报着这样一种信念,他们做的不只是这个行要好,而是要助力真正的乡村振兴,带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承担着“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久久为功的干下去。

2018年2月23日,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延津农商行人来说,注定不会忘记,因为就是在这一天他们开启延津农商行新路历程的重要日子,注定会刻在延津农商行的每个员工的心里。

相信,延津农商行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持续的走下去,也会越走越好,越走越顺,真心的祝福延津农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