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用土炮打日本人的电视剧(打日本人电视剧最厉害的)

用土炮打日本人的电视剧(打日本人电视剧最厉害的)

更新时间:2022-03-08 19:56:23

“打仗靠什么?靠人;人靠什么?靠气!气壮了,就敢打敢拼,勇往直前;气泄了,就萎靡不振,贪生怕死,退缩不前……”

这是八路军南皮县大队大队长连振明,在狼儿口(喇口村)战斗前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多年后,八路军老战士牛广义谈起连大队长,还激动不已。

狼儿口战斗是连振明就任县大队大队长后,指挥的第一次战斗。

本来县大队属于地方部队,说白了就是新兵训练营,平时就是操练一下队列,不配发军装,武器也是主力部队淘汰下来,镗线都磨平了。

子弹更是匮乏,而且都是八路军兵工厂生产的再生子弹,子弹用的火药,是收集盐碱地里的硝盐熬制而成,根本打不远,弹头飞离枪口就翻跟头,基本上没有杀伤力。

连振明上任后,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就给县大队的战士们每人装备了一支步枪,子弹100发,都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尖头子弹。这装备,就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都看着眼馋。

连振明手下的战士们平时也没有进行枯燥的队列练习,而是把队长传授拼刺刀的技巧从早练到晚。

可是战士们练的再刻苦,连振明都不满意,他固执的认为,战场才是最好的训练场。

1941年春天,乌马营据点的日军换防,据点里的伪军,听说新来的鬼子队长为人狠毒刻薄,担心以后没好果子吃,便想了一个釜底抽薪的计策,把换防日军的行军路线透漏给连振明。

连振明对伪军提供的情报不置可否,等送信的伪军走了,连振明把战士们召集起来,命令他们每人找老乡借三个秤砣。

战士们有些莫名其妙,但连振明威信极高,没有人问他打仗借秤砣干什么。

县大队连夜出发,凌晨四点多来到设伏地点,埋伏在狼儿口公路两侧。

上午八点多,六七十个从沧州捷地出发的日军,毫无戒备的进走进了伏击圈。

连振明喊一声:照小鬼子脑袋扔秤砣。战士们争先恐后把秤砣向敌群中砸去,期间夹杂着手榴弹的爆炸声。

原来县大队从日军手中缴获了几十枚手榴弹,用来打伏击数量明显不足,连振明便琢磨出一个点子,秤砣冒充手榴弹。

日本兵训练有素,眼看着密密麻麻的手榴弹从天而降,瞬间都卧倒在地。等到鬼子们发现上了当,县大队的战士们已经端着刺刀冲到眼前。

连振明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杀入敌群,用教科书般的刺杀动作,给县大队的战士们上了一实践课。

那情形就像令狐冲用独孤九剑杀入敌群,更无一人能挡他一招半式。

后来有个参加过狼儿口战斗的老兵,看到电视剧中白刃战的情节,忍不住发牢骚道:就这两下子还上电视,当年要是连大队长看了,肯定会骂‘一头猪扛把刺刀也能把他挑了’。

一支猛虎能带出一群猛虎,在连振明的鼓舞下,县大队的战士们一拥而上。

二十多天的刺杀训练,今天总算有了用武之地,况且兵力还比敌人多了三倍有余。

要是感觉对方是个硬茬子,战士们还有杀手锏,刚才没扔完的秤砣,背着也是累赘,掏出来就往鬼子脑袋瓜子上招呼,七八米的距离根本不用瞄准,生铁蛋子砸脑袋上,轻则头破血流,重的当场毙命。

仅仅几分钟时间,60多个鬼子非死即伤,而参战的八路军无一阵亡。事后一个被俘的鬼子军官有些不服气的说:八路军用秤砣砸人胜之不武。

连振明不屑的道:鬼子用飞机大炮欺负老百姓,他们感觉胜之不武了吗?告诉那个鬼子军官,不服气的话,等他伤好了,老子陪他练练。

县大队用秤砣打鬼子的事迹轰动了整个冀鲁边区,八路军渤海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战斗结束后第二天来到县大队。除了嘉奖连振明的功绩,还有就是把县大队全员携带武器编入主力部队。

傅继泽

二百多人的县大队,最后只给连振明留下十几个年纪偏大,又舍不得离开老家的战士。

可能傅司令觉得太过意不去,临行前给连振明留下十几个地雷,还有几支射程不远,但威力巨大土炮。

土炮使用黑火药发射,从炮口装填二三斤铁砂子,一炮轰出去,一百米以内非死即伤。

杜子孚

几天后,八路军冀鲁边区地委书记杜子孚,又给连振明送来一百多个赤手空拳的新兵,并言明这些战士只是交给连振明代训,三个月后,他还要连人带装备​都带走的。

连振明开玩笑说:首长们这是把我当成“教师爷”了。

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样的仗,连振明风趣的把地雷叫做“铁西瓜”,土炮则称为“疙瘩汤”。

用“铁西瓜”炸人不难,可要做到只炸鬼子不炸伪军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好在连振明在当地各大据点都有眼线,要掌握鬼子的行踪并不难,没过几天,燕台据点的鬼子出外抢粮,结果回来的时候,在谭庄踩响了地雷,当场就崩死了三个鬼子。

虽然数量不多,可这种消灭敌人的方式没有风险,连振明非常想用“铁西瓜”把当地的鬼子炸的魂飞魄散,可惜上级给他的地雷就这么多,连振明就算有更多的妙计,也只能束之高阁。

“铁西瓜”用完了,连振明就开始琢磨怎么使用“疙瘩汤”。土炮威力大,可射程太近,射速又太慢,太远了打不到鬼子,太近了还不如拼刺刀。

好在办法是人想出来的,1941年10月中旬,连振明在运河大堤上设伏,把土炮的威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是一次让鬼子始终耿耿于怀的伏击战,十月的华北平原,一早一晚都让人感觉丝丝凉意。

一队日军,乘五艘木壳船从沧州南下,运河上的渡船没有船蓬,鬼子们坐在船头甲板上,指着大堤上拉纤的纤夫们肆意的笑骂。

运兵船路过双狮赵村时,拉纤的纤夫们突然丢下纤绳,刹那间逃得一个不剩,五艘木壳船孤零零的停在河面上,上下两难。

这时河东岸突然几声巨响,成千上万的铁沙子,铺天盖地的撒向几艘毫无遮拦的木壳船,在一片惨叫声中,五艘木壳船上的鬼子伤亡惨重,甲板上躺满了或死或伤的日军。

那些侥幸没有中弹的日军,如同寒鸦付水,纷纷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拼命的向西岸游去。

就当逃生的鬼子距离岸边只剩下五六米远,马上就要逃离险境时,埋伏在西岸的两门土炮对准将要上岸的鬼子开火,河面上顿时升腾起一团团血污。

剩下的鬼子见势不妙,又转回身向东岸游去,此刻东岸河堤上发射过的土炮,已经完成了二次装填。

虽然这次发射不如第一次整齐,可对筋疲力尽的鬼子杀伤力更大。

土炮连续两次发射,一个中队的鬼子已经所剩无几,水面上除了吃饱了“疙瘩汤”日军,更多的日军死于溺水,前后不到半个小时,二百来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就这样稀里糊涂在运河中葬身鱼腹。

等到鬼子的援兵赶到事发地点,连振明早就带领战士们打扫完战场,远走高飞了。

日军侵占华北后,大肆搜刮战略物资。自1938年到1942年四年时间里,仅棉花及粮食两项,就分别被日本人掠夺走了846.2万担(一担棉花100斤),粮食2740.7万吨。

为了把掠夺的物资及时运回日本本土,日本人在通往火车站和港口的交通干道上,强制当地百姓修筑了几条柏油路,柏油路平整易行,老百姓形象的称之为“电道”。

修筑“电道”需要大量的沥青。沥青也被连振明看中,曾经几次在战斗中充分利用,烧的敌人焦头烂额,因此连振明又得了一个“火神爷”的绰号。

1942年夏天,八路军在冀鲁边区成立鬲津县,其大致范围在宣惠河和四女寺河之间,包括南皮、东光、吴桥以及宁津各县的部分地区。

日军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兵分两路,南北夹击,对新成立的鬲津县进行“扫荡”。

鬲津县范围内一马平川,地形特别适合坦克作战,日军在扫荡行动中,动用了五辆坦克。

虽然日军的坦克防护很差,重量还不足十吨,但对于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八路军来说,日本的小坦克就是个铁刺猬,稍不注意就会被它刺上一下。

日军的坦克耀武扬威,八路军首长把鬲津县的民兵们召集到一起,集思广益,开了个“诸葛亮会”,讨论打坦克办法。

来参加会议的各地民兵,绝大多数都没有见过坦克,他们想出来的计策五花八门,其奇思妙想就是见多识广的八路军首长,都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后来才发现,这些计策听起来头头是道,但根本架不住论证,一条条建议提出来,又逐个被一一否定。会议整整开了一天,也没有讨论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意见。

在大会上连振明没有发言,他一直在听,并不时做记录。

会议结束后,连振明找到八路军教导六旅17团团长龙书金,请他出动部分兵力,配合县大队,试验一下他琢磨出来打坦克的办法。

连振明在冀鲁边区挺出名,龙书金也认识这位传奇的“教师爷”,便欣然同意了连振明的请求。

当时麦收刚刚结束,日军抢了大批的小麦,囤积在王厂村,准备晾晒后装车运走。日军对这批粮食非常重视,派了一个中队的日军昼夜严密看守。

龙书金对这批小麦也很感兴趣,全团三个营的兵力全部投入战斗,另外还组织了一批进步群众冒着战火抢粮。

1942年7月9日凌晨三点多,17团突然发起猛攻,看守麦子的日军措不及防,战斗开始不到半小时,八路军就突破日军的防线,冲入王厂村里,随即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而上千名进步群众,推着独轮车,冒着战火把麦子装上车,然后迅速​向八路军的驻地转移。

日军在村公所大院内囤积了几十万斤小麦,所有的日军都猥集在村公所负隅顽抗。

龙书金对粮食志在必得,下令属下二营、三营对村公所进行猛攻,一营在外围监视敌人的援军。战斗一开始陷入焦灼状态,双方杀得难解难分,很难一时半会儿解决战斗。

当时日军的扫荡部队驻扎在宁津县城,距离王厂村大约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日军在三辆坦克的引导下,奉命增援王厂村。

而就在头天晚上,连振明带人把大安村一带的公路上挖了几个大坑,里面灌满熬化的沥青,然后在沥青上铺了一层麻经(回忆录上写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可能是麻绳吧),最后再在表面上铺上一层土。

鬼子的增援部队到达大安村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七月流火,公路上铺的沥青都晒化了,连振明挖的大坑,沥青渗出地面,黑乎乎一片,远处看和周围的公路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日军的坦克就这样稀里糊涂的闯进大坑,随后车身上沾满沥青和麻经,又从坑里冲了出来。

紧跟在坦克后面的运兵车就没这么幸运了,两辆汽车陷入大坑里,车轮被麻经死死缠住,丝毫动弹不得,车上的鬼子见势不妙,纷纷跳下车,结果也两脚深陷沥青中进退两难,被烫的“嗷嗷”惨叫。

这时埋伏在公路两侧,青纱帐里的连振明动手了。土炮用来对付陷在沥青里的鬼子,效果好的出奇,一轮齐射过后,陷在沥青里的鬼子就生意皆无了。

与此同时,县大队唯一的一挺机枪也开始向坦克射击,机枪子弹虽然穿不透坦克的装甲,却足以引燃粘在上面的沥青和麻经,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三辆坦克燃起熊熊大火,伴随着车里剧烈的爆炸声,坦克变成一堆堆扭曲的废铁。

后面的鬼子见势不妙,掉转车头,狼狈不堪的逃离战场。

到了中午时分,八路军17团终于攻破了村公所的围墙,穷凶极恶的鬼子放火烧粮。最终火势被控制,有十余万斤小麦被烧毁。看护粮食的日军守备队全军覆没,无一漏网。

连振明沥青烧坦克的设想,在实战中得到成功的验证;自从这次战斗后,日军的坦克在当地,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后来干脆就销声匿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