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60后电视大全(60年代老电视购买)

60后电视大全(60年代老电视购买)

更新时间:2022-03-06 05:38:01

现如今,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产品。

你可以坐在电影院里看幕布,也可以躺在家里的沙发上看投影,还可以去到停车场靠在私家车的座椅上看星光电影,又可以去私人影院享受视听盛宴。

越来越多的观影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观影需要,仅仅2022年春节的全国电影票房就高达60.35亿元,而票价更是近百元一张。

但你知道吗?

即便有这么多的观影方式,每年却只有18亿人次去看电影,而在40多年前,我们的每年观影记录是290亿人次,票价仅有几毛钱。

新中国成立之前,看电影的人群和看戏听曲的人群应该差不多,电影还只是属于小众娱乐项目。

全国约有600多个电影院、剧院、文化宫、俱乐部,会定期不定期地播放电影,平均算下来,大约就是一个城市有一个可以看电影的地方。

那时,只有城里人才能看到的电影,频率大概是每年一次。而约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村人是看不到电影的,哪个资本家都不会把电影院开在农村,因为农民根本看不起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人民群众尽快看上电影,开始大力发展流动放映队。一个放映队一般要配备3个放映员,拥有发电机、变压器、放映机、银幕、扩音机等资产器材。

建一个放映队比盖一个电影院省很多钱,而一个放映队的服务覆盖面比一个电影院大了十几倍,这是快速解决当时供需矛盾的一个好办法,主要满足了部队和农民的观影需要。

电影放映队员

但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落后了,很多人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投入到电影的制作和播放上来。

最初只能是几个县共用一个放映队,放映队做不到挨村放映,往往只能选择乡政府所在地集中放映。

当时的观影人数特别多,最多的时候一场可达几千人,所以往往要选择乡政府大院、学校操场等开阔场地。

现在我们看电影只在幕布的一面坐人,当时是两面坐人,实际情况是形成了以幕布为中心的一个大包围圈,幕布背面看到的东西都是反的。

人群聚集看露天电影

遇到放电影,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带着小马扎、零食,早早地去抢占有利地形。

去早的可以坐在前面,去晚的就只能站在后面,再往后就只能从两人肩膀中间的空隙看过去。好在幕布都是用两根柱子支起来,有一定的高度,即便视线受阻,也能看个大概。

再来晚的就会在人群的外围,站在自家的农用车后斗上观看。没有车的,就会选择围墙、树杈,景象非常壮观。

在七十年代,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通电,更不用想电视机了。所以,大家看电影的热情是非常高的,热闹程度和过年差不多。

当时的国产影片并不多,进口影片几乎没有,所以《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影片,大家都是看了又看,以至于能够背下来情节和台词。

《英雄儿女》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冲着电影去的,因为这是难得一见的大型集体活动,所以有很多青年男女会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帅气,然后找个比较显眼的位置驻足。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小伙子们会四处张望,寻找自己心仪的姑娘。胆子小的小伙会打听对方姓名,胆子大的会挤过人群找姑娘搭讪,性子急得会死皮赖脸地送对方回家。

因为大家都是步行走了十来里山路看电影,所以回家的路上可以说很多话、发生很多故事。

但是漂亮姑娘始终是稀缺资源,如果这个村的漂亮姑娘被那个村的小伙约走了,那么本村的小伙子会有一股无名业火。因此,当时常常有打架的事儿发生。或许是躁动的青春无处释放,或许是平淡的生活让人压抑,或许是贫穷迫使大家只能通过勇敢来表达爱意。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的经济条件进一步改善。

流动的电影放映队纷纷转型为固定的乡文化站,每乡一个文化站基本可以保证下设的十五六个村的观影需求。这样,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的老人和孩子。

几千人同看一个电影的盛况也就不再出现,但看露天电影仍然是村里的一件大事,会聚集几百人。

看露天电影

因为都是一个村的熟人,所以看电影变得比较纯粹,借电影结缘俊丫头、帅小伙的事也就成了历史。当然,也有好事的青年,会到邻村去看电影。

不过,这必须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因为村里来了新人,大家都会聚焦在他的身上,议论着他是谁,他爸是谁、他妈是谁,他的爷爷奶奶是谁。

农村露天电影播放的一般都是老电影,有时农民看到的是十几年前上映的电影。即便是这样,大家也还是觉得很新鲜,因为那个时候电视很少,电视上也基本不播放电影。而露天电影中,除了传统的战争片,又出现了个别的武侠片,如《大醉侠》。

《大醉侠》剧照

在整个八十年底,农村的露天电影一直很有市场、很受欢迎。但是在城镇里,录像厅已经悄然兴起。

录像厅与原来的露天电影相比有三个优势:

一是环境更舒适,有空调可以保证冬暖夏凉,有沙发坐,没有人挡视线;

二是影片更劲爆,露天电影一般都是国产影片,录像厅里放的则是香港的动作片、警匪片、武侠片、鬼片等等;

三是片源更多,露天电影看了几十年,反反复复都是那几部老片子,录像厅则发展到了日新月异的地步。

录像厅门前人头攒动

录像厅里看电影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老人和小孩是很少的,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青少年猎奇心理强,香港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光怪陆离的世界,是八十年代的大陆看不到的东西;

另一方面是青少年舍得花钱,城里人看电影一般是单位发电影票,农村人看露天电影都是免费的,久而久之,上了一些年纪的人是舍不得花钱看录像的,宁可回家看电视。

当时常驻录像厅的有一些是逃课的学生和俗称街溜子的无业游民,都是家长眼中的不良少年。但说不清是不良少年看录像,还是录像催生了一些不良少年。因为当时的小录像厅里往往充斥着暴力和诱惑,香港的古惑仔系列和三级片系列,给一些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到了九十年代,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录像厅。最初是在赶大集的地方,后来发展到了村里。采取的模式跟城里的录像厅差不多,一般都是按半天收费,花四五块钱可以看半天,是比较经济实惠的。

录像厅里烟雾缭绕

录像厅的生命力很顽强,差不多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大约有二十年的时间。在录像厅的冲击下,有些电影院、俱乐部的生意一落千丈,也不得不开放夜场。

大剧场的环境和设备更好,播放的影片更正规,也吸引了一部分观众。有的单位和大学,会设置礼堂,播放一些正能量比较强的电影,只收取低廉的票价。

到2000年以后,录像厅开始逐渐消亡。这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家用VCD、DVD逐渐普及后,大家在家里就可以看电影了;

二是当时的电视节目已经比较丰富,满足了人们的观影需求;

三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快速发展,电影里的世界已经显得不那么新奇;

四是当时网吧已经逐渐普及,网上冲浪、网上观影、网上交友、网上游戏逐渐成为吸引青少年的新热点。

热闹的网吧

现如今,露天电影已经基本绝迹,偶尔有好事者播放一场也吸引不了几个观众;录像厅成为了历史,网吧门可罗雀,去电影院的观众主要是为了享受专业的视听效果。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一部小小的手机基本可以随时随地满足我们的任何观影需求。

但是,我们也很难再体验到当初那种看电影的兴奋,那种看完电影后的彻夜难眠,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无尽遐想,致敬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