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王牌百科电视机是杂牌吗(王牌电视机为什么这么便宜)

王牌百科电视机是杂牌吗(王牌电视机为什么这么便宜)

更新时间:2022-03-08 16:57:32

出生于广东梅州贫苦家庭的杨伟光,少年时期的他,满怀激情与斗志,苦苦追梦的他并不被周围人所理解。

大家总觉得少年的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样的家庭环境怎么能熬得出头呢?

曾经饱受质疑的他,仅仅用6分钟,改变了陪伴中国观众五六十年的《新闻联播》,缔造了央视一段新的传奇故事。

他携手央视走过的9年时间,被认为是央视创办以来最好的时光。

01、莫欺少年穷

1935年杨伟光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的一个偏远贫困山区,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出生,家中仅仅只有几亩薄田和一间破旧的房屋。

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境况,父亲跟随同乡去往南洋打工谋生,在外务工期间不幸遇难。

这对于杨伟光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本就艰难度日的他们,一时间生活的所有重担都压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只能一个人苦苦支撑。

母亲总是在深夜还一直在忙碌,自小懂事的他在刻苦努力学习的他,在完成课业后,也会主动帮母亲做农活。

那时的他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每天都能吃饱,不用饿肚子。

在14岁之前,杨伟光还没有穿过一双鞋子,他虽然长时间都是光脚走路,但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每天都可以穿着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去上学,心里总会偷偷地羡慕他们,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并不允许。

从那时起,杨伟光便立志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贫苦的农村,闯出一片天地,让母亲和自己都能拥有安定富足的生活。

吃惯了苦头的他也深知自己没有可能依靠任何人改变命运,只有知识才能真正改变自己未来的道路,上大学是他唯一的出路。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于教育水平落后和各方面原因的限制,我国的教育普及程度远远低于现在,那时也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上初中还是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

小学毕业后的杨伟光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为了能够继续学业,杨伟光每天和母亲一起种地,在外面打些零工来筹集学费。

天无绝人之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百废待兴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展开各项补助政策。

杨伟光也终于能继续自己的学业,杨伟光决心一定努力报效祖国,开辟一番事业。

在高中毕业后,一向成绩优异的他,顺利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并且选择了新闻学专业。

北京与广东相隔几千公里,路途遥远且路费高昂,由于家中境况,虽然思家心切,但在人大就读的四年期间,杨伟光没有回过一次家。

每次假期时,杨伟光都会留在学校刻苦学习,对于学习丝毫没有一丝松懈,在校期间多次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

在1961年大学毕业后,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杨伟光进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成为了一名编辑,这也开启了杨伟光在央视的职业道路。

02、走进央视,开启黄金时段

在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杨伟光吃苦耐劳,优异的表现与良好的工作态度也被领导看在眼里,很快就成为了一名记者

在短短的几年内,杨伟光一路晋升,先后从编辑、记者做到副主任的职位。

1983年,杨伟光公开发表了一篇探讨媒介发展状况的文章《广播会被电视冲垮吗?》。

在这篇文章中他深刻剖析了电视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强大冲击,也指出广播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篇文章也让电视台的领导们看到了他。

在1985年年初,央视春晚为了搞创新,但效果十分不理想,这届春晚后来被称为“最差劲的春晚”,晚会结束批评声音扑面而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万封批评信件,央视口碑一时间跌落谷底。

由于影响过大,央视只能通过《新闻联播》公开向全国人民道歉,派遣四个工作组来分析播出事故的原因。

一天早上,杨伟光和平时一样坐在办公室里办公,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杨伟光赶忙去接。

电话那头的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郝平南说道:“小杨,党组织有新的任命决定,让你去中央电视台担任新一届的副台长。”

杨伟光一时之间有些发懵,连忙说道:“这怎么能行呢?副部长,我之前一直都是在广播台工作,没有任何电视台的工作经验。而且我怎么能刚到电视台就担任副台长呢?这不合适吧。”

自毕业后,杨伟光已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呆24个年头,这是自己事业的起点,杨伟光十分舍不得离开这里。

杨伟光还是想要挣扎一下,劝说领导收回这个任命。

第二天一大早,杨伟光就匆匆赶去了副部长办公室,对部长说:“您是否在研究一下这个任命决定?我还是希望能够继续留在广播电台工作。”

艾知生回答道:“这是党组织的决定,你说的这些方面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你就服从安排吧。”

杨伟光实在无法拒绝领导的劝说,离开了广播台,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未来会带领央视开拓一个崭新的黄金时段。

1985年,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正式聘用杨伟光为中央电视台的副台长。

这也开启了杨伟光人生与职业道路的巨大转折点,自此之后,由杨伟光带领的央视改革之路也正式到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电视还并不是那么普及,广大受众习惯了从收音机和纸质媒介中获取实时资讯,电视主要用来放电影和电视剧,因此广大受众对于电视的黏性并不高。

但报纸等纸类媒体在新闻时效性方面有着极大的欠缺,读者很难看到新鲜的新闻资讯,往往拿到报纸时,上面刊登的已经是前一天的内容;

而广播媒体也并非十全十美,虽然有着声音的灵动,但缺少画面感,并且无法传递文字,可能会使得新闻内容“失真”。

而电视完全继承了二者的优势,因此如果能让电视媒体走进千家万户,一定能够获得广大受众的喜爱。

但如何让央视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获得大众的喜爱成为了阻碍央视发展的最大难题,怎样才能让央视发展地更好呢?

杨伟光凭着自己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和敏锐的专业眼光察觉到伴随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他认为央视必须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全面大变革。

杨伟光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改革《新闻联播》,那时央视新闻节目只有这一档。

80年代的《新闻联播》并不像现在一样,所播报的内容都是当天18:00之前的新鲜资讯。

在那个年代,记者在白天采集完新闻后,第二天才开始撰稿,直到第二天才会发布新闻。

杨伟光觉得这个节目采编方式根本不可取,如果新闻没有时效性,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针对如何贯彻《新闻联播》节目改革策略,杨伟光提出“新、短、快、广”的四字要诀。

他要求央视的《新闻联播》必须播报当天的新闻,在晚上七点时正式直播,这段改革的开始只用了6分钟。

随着这一命令迅速在电视台传开了,整个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都震惊了,觉得十分不可思议,这个任务怎么可能完成呢?

那时的《新闻联播》都是录播,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录制完成,这样节目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吗?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节目内容所拥有的极强的时效性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收视率一路飙升。

1986年1月28日,美国发生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第二日,杨伟光亲自拍板买下了CNN“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的画面”。

并且要求节目制作组必须在当日的《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播报这一条新闻。

这一决定也打破了长达几十年不变的“先国内,后国际”的新闻播报顺序。

杨伟光也注意到《新闻联播》一期节目长达半个小时,最多才能播报十五六条消息,信息量很小。

并且有些并不是那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就占据了一两分钟一条。

因此,杨伟光立刻和当时的助手探讨对策,认为一定要扩大信息量:“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没有图像,就用口播也是可以的。”最后将想法汇聚成题为《关于电视新闻改革的几个问题》交给了相关领导。

幸运的是,这一提议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不断改革,最终《新闻联播》的信息量增加到了35条左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发展,媒介行业也逐渐变革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双重属性。

因此,电视台不能再一味地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营收。

于是,杨伟光决定要在《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之前或《天气预报》播出前的时间段投放广告,这一消息刚刚发出,就有许多商家前来竞标,这也让许多工作人员感到忧虑,这样做会不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呢?

1993年,一期《新闻联播》结束后,在《天气预报》还未开始时,插播了一条时长约30秒的广告。

这一看似离经叛道”的举动甚至让当时的艾知生立即打电话询问杨伟光,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杨伟光这一决定十分正确,在1993年时,央视当年创造了27亿元的广告营收。

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并且拥有足够的资金来升级设备,提升节目制作水平。

自此,央视依托《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前后的两个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招标,获得了巨大的收入。

早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年度广告和经营收入总和就已经达到了50亿,这比90年代初足足增长了将近50倍。

03、大刀阔斧,改革创新

1991年,杨伟光正式被任命为中国广播电视台台长,在全面剖析论证国内外电视行业发展趋势后,杨伟光带领央视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

他提出要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建设世界一流大台的远大目标,提出了新闻立台的办台方针。

1992年年底,当时的中宣部部长徐心华来到了杨伟光的办公室与他谈话:

“杨台长,这次会议上领导强调新闻媒体一定要紧抓热点,最好请工人、农民及各个行业专家、学者就热点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从而更好地引导舆论。”

杨伟光平静地回答:

“徐部长,热点新闻确实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我们很难把握节目制作的标准,最好有相关文件的下达。”

1993年《东方时空》正式推出,在最开始,它是一档综合性电视杂志栏目,拥有《焦点时刻》等具有新闻评论功能的内容版块。

那时,央视每天的第一档节目一般是在早晨八点播出的,杨伟光决定提前播出时间,将《东方时空》放在了早晨七点钟。

这一决定是在杨伟光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早上并非黄金时段,观看电视节目的人要相对少一些。

这样在节目创办初期可以更好地进行调整,产生的影响范围也不会那么广,若出现差错,也好在重播时进行调整。

《东方时空》这一名字在决定时也有着很大的争议,栏目组的工作人员上报了多个名字,但杨伟光都觉得不合适。

在不断地反复推敲后,拟订出来二十多个名字,杨伟光在看到《东方时空》时,立马拍板决定:“就这个名字了!中国是东方的代表,时有历史感,空有空间感,真是一个好名字!”

《东方时空》抓取的热点内容牢牢吸引了观众朋友们的注意力,收视率一路向好,在最早的时间却出现了那时最火爆的节目。

1993年,中宣部向中央电视台提出加强新闻评论和热点问题讨论的内容,根据这一要求,央视以《焦点时刻》为雏形。

在1994年,提出了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

在节目创办之前,杨伟光内心十分忐忑,不知道应该交给谁去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节目办得好,这一定会是一个高水平的新闻评论类节目,若是办不好,风险该如何承担?

这时央视主管新闻版块的副台长沈纪站了出来:“台长,我愿意试一试。”

杨伟光问道:“在电视播出的黄金时段,办这样一档节目,不仅难度大,风险也极高,你们要是做的话,我把《新闻联播》后的时段交给你们。你们敢不敢干?”

就这样,在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的第一期播出了,节目片头播出的:“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每日请看《焦点访谈》。”

这样的片头也每一天陪伴着亿万名观众朋友。

《焦点访谈》及时追踪国内外焦点,勇于揭露丑恶,推出了《和平使沙漠变绿洲》、《巨额粮款化为水》等一个个节目,受到了国内各阶层人士的好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这之后,杨伟光一直积极推动央视的新闻改革,又相继推出了《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王牌电视新闻栏目。

也培养出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周涛等一批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04、以人为本,贴近群众

除此之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央视播出的一系列大型电视连续剧、纪录片等,在这背后都离不开杨伟光的支持。

那时,制作一部电视剧需要花费高昂的人力物力,制作成本极高,并且在电视剧正式播出后,才能拿到钱,并且给的钱也很少,一部剧最多才给到几万元,简直是入不敷出。

在山东莱芜举行的电视论坛上,杨伟光倡议各个电视台能够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的电视剧,让电视剧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从而进行良性循环与发展。

经过专业且精密的测算,最终央视将每集电视剧的购买成本提升至8万元一集。

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还专门设立了一笔资金,每年拿出600万元的奖金激励获得飞天奖的电视连续剧,最高每部可获得36万元奖励。

这也极大鼓励了电视剧主创人员的积极性,激发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

为了做出表率,杨伟光以4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编辑部的故事》的播出版权,随后也开启了电视剧行业的先河,各个电视台也纷纷效仿。

在央视任职期间,杨伟光领导央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出品和购买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电视剧。

如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毛泽东》《红楼梦》《北京人在纽约》等还有动画片《西游记》以及一系列专题纪录片,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更加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

除此之外,也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与巨大的轰动,掀起了狂热的中国文化热潮,无论是文化传播方面,还是经济收益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9年,杨伟光从央视退休,退休的他依然活跃在文化传媒事业的一线,他依旧担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长。

在担任会长期间,杨伟光带领大家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

这也为中国电视行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给电视行业的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004年,中央颁布相关文件,要求着重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决定推出像美国著名情景喜剧那样的电视剧。

通过多次策划商讨,决定在2005年推出长达367集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

杨伟光认为《家有儿女》最重要的是向观众展示怎样建立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如何保证孩子健康的环境中不断成长,自立自强。

为了呈现更好的作品,杨伟光邀请了妇联工作人员、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专家,学校教师等与电视剧的编剧人员进行探讨。

编剧们讨论研究选题内容,再进行提纲的撰写,然后再交给杨伟光亲自查看,从提纲到初稿再到最后的终稿,杨伟光前前后后修改了三遍,他每天和制作团队一起工作到深夜。

在确定了剧本之后,找谁来演又是一个大难题,对于妈妈这个角色,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曾经在《我爱我家》中有着精彩演出的宋丹丹。

那时的宋丹丹处于事业低谷,10年间她出演了12部电视剧,但都成绩平平。

在杨伟光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美国,没有任何犹豫地拒绝了杨伟光:“杨会长,谢谢你的邀请,但我真的不打算演电视剧了,你还是找别人吧。”

杨伟光极力劝说:“这个电视剧真的非常是很,不然我也不会找你,你看看剧本再做决定。”

宋丹丹在收到剧本后,决定出演刘梅这一角色,没想到,一拍就拍了300多集。

《家有儿女》播出后迅速走红,相继获得了飞天奖少儿电视剧一等奖和金鹰节最佳少儿电视剧等殊荣,也成为了我国室内情景喜剧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回首杨伟光一生,他刻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成长历程,还深深地印刻在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喻国明在杨伟光先生去世后,深刻悼念:

“杨伟光先生不仅是一个共产党忠诚的实践者,也是一个思维开放锐意创新的探索者,更是一个拥有担当有责任感和大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杨伟光

2.澎湃新闻:众人追忆杨伟光,他是有担当、有大智慧的中国媒体先锋

3.余玮.杨伟光:中国电视改革的拓荒者[J].青年记者,2014(28):39-41.DOI:10.15997/j.cnki.qnjz.2014.28.088.

4.钦林威,王军.一个造梦者的情怀——本刊记者独家专访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J].商周刊,2009(13):20-22.

5.吴志菲.杨伟光:解密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J].声屏世界,2008(05):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