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老爷电视机图片(六十寸电视机图片大全)

老爷电视机图片(六十寸电视机图片大全)

更新时间:2022-03-06 10:48:47

格林美(武汉)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基地,有个旧电视机“博物馆”,收藏了近500台“老爷电视”,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8月2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长不过50米的展厅,仿佛“穿越”了历史。仰头看去,整面墙高达10多米,密密麻麻摆满了旧电视机,按照年代,分门别类地陈放着,琳琅满目,场面震撼人心。

这些“老爷电视机”,出厂时间从1958年一直到2008年,长达50年时间,跨越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电子管、晶体管到等离子液晶等各个时代,有100多个品牌,其中包括鲜为人知的黄河、虹美等。产地有西安、北京、上海等地,还有一些来自日本、韩国。武汉辉煌一时的电视机品牌“莺歌”也位列其中。

“我们做的是家电回收拆解业务,工厂里每天都拉来大量的废旧电视机,一旦发现外形或者型号奇特的,就会‘扣’下来作收藏品。”格林美武汉负责人周继锋告诉记者。

周继锋介绍,博物馆的功能是向公众宣传绿色循环理念。“我们在全国的5家工厂,一年拆解1000万台废旧电视机,首尾连起来,可以从哈尔滨一直铺到海口,堆起来比喜马拉雅山还高。”早在2013年7月,在格林美阳逻老厂区就有一个陈列馆,去年8月,又在新厂区建成这个博物馆。

馆中有一款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北京牌820型35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批电视,被称作“华夏第一屏”,被当作“镇馆”之宝单独陈列。

“它是中国最老的电视机,2013年从北京运回来的。”周继锋介绍,当年这台电视的出厂价格是700元,如今花了近10万元才买到,过了这么多年,价格翻了百倍。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电视折射出一部电视工业乃至中国制造的发展历史。“电视机是工业时代才有的产物,50多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赖技术合资到自力更生,跟‘中国制造’走过的路径一样。”

神州辽阔

处处有莺歌

2日,在格林美旧电视机博物馆,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了10多台武汉本土生产的“莺歌”牌电视机,有黑白也有彩色,出厂日期从1975年到1996年,跨越了近20年的时间。

“当年莺歌可是红极一时,‘神州辽阔,处处有莺歌’,这句广告词曾家喻户晓。”格林美公司武汉负责人告诉记者。

早年就职于武汉无线电行业的老职工王健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武汉电视机厂就是当年的无线电四厂。“一、二、三厂分别生产收音机、音响等,四厂实力最雄厚,专门生产电视机。当时引进的是日本JVC的生产线,搞技术合作。”

王健介绍,1985-1988年是武汉电视机厂效益最好的时期,“莺歌”电视机不仅覆盖整个湖北市场,就连湖南、江西、河南等中部省市也可以看到莺歌电视的商标:底色为红色,一只振翅飞翔的黄莺下,写着大写拼音字母“YINGGE”。

“当时每年要投上百万元的广告,不但在央视有投放,还赞助许多地方电视台,‘特约’播出电视剧和节目。最高峰的时候,厂里产值过亿,利税都有近2000万元,职工有2000多名,这在上世纪80年代,可谓声势壮大。”王健回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莺歌”电视机在竞争中败下阵来,逐渐退出市场,汉产电视机销声匿迹。

“实际上从1989年以后就不行了。”王健介绍,80年代末,沿海家电企业开始兴起,广东一带一些乡镇企业迅速扩张,而具有先发优势的武汉企业,却因为各种原因停滞不前。

“到了那个年代,电视机技术也成熟了,不存在什么门槛,很多企业都能做。沿海企业成本低,价格有优势。”

由于体制原因,内地人才流失严重,厂里的技术员纷纷到沿海企业去上班,“那里收入高,而国有企业开不了那么高的工资。”

与“莺歌电视”同时火爆的武汉品牌如“荷花洗衣机”、“希岛冰柜”、“长江音响”、“红山花电扇”等,也一同渐渐消失。不止是武汉的电视机厂,大部分内地省份的无线电厂、电视机厂都消失了。

“这可以说是大环境使然。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沿海,内地国企的体制机制改革跟不上,只好被市场淘汰。”王健总结道。

2012年,一度传出声音,位于蔡甸区的冠捷武汉工厂要启用尘封20多年的莺歌品牌,然而计划最终流产,莺歌仍待“重啼”。

目前,尽管武汉已不生产电视,但新一代显示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今年1至5月,共生产了747万台显示器。另外武汉还布局了天马、华星光电一批面向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的“中小屏”项目,产业竞争力在国内领先。

(记者康鹏)

从黑白到彩色

从小屏到大屏

“老爷电视机”激活每一代人记忆

记者康鹏

在“60后”、“70后”的记忆中,电视是个稀罕物,一个普通工人2年的工资才买得起一台,一个村子或者一个工厂往往只有一两台,到了晚上,一大堆人挤在14寸的小屏幕前。而到了“80后”出生的年代,电视已进入普通家庭,成为结婚必备的嫁妆之一。而“90后”的印象中,彩色、大屏幕电视已经稀松平常……

如今,黑白电视和早期的彩电基本绝迹,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得到。从黑白到彩色,从14寸到50寸以上,从模拟到数字,从电子管、晶体管到等离子液晶,近60年来,电视逐渐进入家庭,成为家庭的中心,并融入了每一代人的记忆。

国内首台电视机系仿造苏联产品

长江日报记者翻阅资料获悉,中国的电视工业从1956年开端。当时,国家请来了苏联专家帮助制造电视机,并培训国内专业人员,连发射制式都是完全仿照苏联。

在格林美旧电视机博物馆,有一台“镇馆之宝”: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黑白电视机,掉了漆的深色木壳,外表方方正正,屏幕下方有一排大大小小的旋钮,被称为“华夏第一屏”。

1957年,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七一二厂)承担。该厂立即组织了一个8人小组攻关,多方收购苏联电视机,消化吸收了各电视机电路、结构、元器件性能、外观造型等,在1958年3月,终于把首台电视样机制成,其效果与苏联电视机完全相同,填补了中国电视工业的空白。

据悉,这批电视的年产量只有200台,每台的售价达到700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职工2年的工资。

20世纪末,“北京”牌电视被当时并不起眼的韩国三星买断。据悉,目前这批电视机仅留存下来几十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电视工业的起步阶段,靠着模仿和自力更生,到1970年,中国电视机产量上升到1万台。

改革开放后电视产量一年猛翻10倍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品牌明显增多。其背景是,8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大批电视机厂。

资料数据显示,1977年中国的电视机年产量不过20万台,但到了1980年,已达250万台,翻了10多倍,靠的主要是与国外技术合作。

记者观察,那个年代的电视机相当一部分以动植物命名,如兰花、熊猫、海燕、飞燕、青羊、香花、春笋、菊花、金凤、孔雀等,也有以地名命名的,如井冈山、北京、苏州、上海、襄阳、泰山、青岛等。其中有不少品牌重名,如天津无线电厂和北京电视机厂均生产过“北京”牌电视机,上海无线电四厂和南京无线电视机厂均生产过“凯歌”牌电视。

上世纪70年代产的电视机,有叫东风、飞跃、红旗等的,带有革命年代特殊的印记,而到了90年代,电视品牌的命名更加“洋派”,如威立浦、科诺塞米等。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制造实现了从黑白到彩色的飞跃。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外国品牌,主要是日本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这个博物馆,索尼、东芝、夏普、三洋也从80年代开始“露面”。

竞争洗礼“中国制造”电视机走向世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电视大多由国营工厂生产,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好几家工厂,如上海有无线电一厂、四厂、十八厂等,品牌“百花齐放”,地域色彩浓厚,也导致了产能过剩和竞争加剧。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91年,国家正式放开彩电业价格,企业开始打起价格战,大多数品牌和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销声匿迹。

2000年至今,电视又经历了从CRT向液晶显示的技术转变,外形越来越趋同,品牌越来越少,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

经过商业“战争”的洗礼,中国电视机的总产量和技术竞争力却走向了世界前列,2014年总产量超过1.5亿台。“中国制造”不但PK国外品牌,稳占国内市场大头,而且出口到全世界。

据统计,从1958年至今,曾经出现过的电视机品牌超过130多种,国外品牌超过30种。而记者从旧电视机博物馆中观察到,2000年以后,电视机品种明显减少,只剩下TCL、康佳、长虹等几种。

网友“老石乐”: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我们单位为看追悼会,特花了400多元,买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韶峰”牌黑白电视机,可时髦了。但那时候的电视屏幕不是上下跳动就是左右摇摆,外国人称,我们的电视行业水平还属于摇篮阶段。1979年初,我家有一台17英寸的黑白夏普电视机,是爱国的华侨回来赠送的。

网友“红外线”:西安出产“海燕”、“黄河”12英寸黑白电视机,后来又出了彩电,咸阳出了“如意”牌彩电,当时供不应求,有“黄河东流,海燕南飞,三秦大地不如意”的说法!

网友“小城老成”:在那个年代,国产的黑白电视机还是占绝对多数的,大多是12英寸和14英寸。叫得响的还是上海产的金星,飞跃和凯歌,基本各省都出黑白电视机。我的第一台12英寸电视机是上海产的星火牌。我们河南产的开封牌和美乐牌。还记得您所在省的电视机牌子吗?

责编:金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