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美国早期电视剧发展史(美国历年电视剧排行榜)

美国早期电视剧发展史(美国历年电视剧排行榜)

更新时间:2022-03-08 05:42:27

感谢“德阳小猪猪”的支持与鼓励


书接上回,步入二十世纪,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拿破仑那样一人统帅决策全军上下大小事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将领们只能将有限的决策力投入到更为重要的作战当中去。因此,战争的各方面必须变得更加标准化、科学化,以减轻参谋班子决策与指挥的压力。作为后勤的重中之重,军队口粮改革势在必行。

战争前的紧急改革:短暂的一战口粮制度

1917年4月,此时距离一战结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美国才匆匆派兵参战,以免分享不到“正义”的胜利果实。战前,一个联合改革团队开始紧急商讨新陆军口粮改革事宜(毕竟把两脚牲口们送入一战那样的绞肉机再不改善伙食,那资本家都看不下了)。团队由军队后勤部门军官、医生、食品厂工程师、企业家、民间资本等组成,从军队运输及作战需要、人体所需营养成分、食品制作难易等方面开始着手军粮改革。
改革方案很快出炉,最终确定了三种类型的口粮:储备粮、前线口粮、应急口粮。主要形式则是各种各样的罐头。

1. 储备粮
一种类似于后世单兵作战口粮的前身,主要供给单兵使用,热量可供一日使用。主要为1罐装1磅(约450克)牛肉、两罐面包(约1斤)、少许盐和糖、大概冲泡两大杯的咖啡。
2.前线口粮
连级口粮,通常每连配发5箱,箱体为白铁皮所制,每箱配额可够25人一日所需。主要为罐装肉类、黑面包与调味料,单罐规格与储备粮相仿。另外它还装载了储备粮所不具备的酒与香烟。
3. 应急口粮
最低劣、最防腐的食物,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热量需求。总计约100克的巧克力(可不像今天那样美味,而是最原教旨的味道)、半斤重的硬面饼(咀嚼力大挑战)。
美国参战后一年多的时间,一战便结束了。但望着军营里堆积如山没有吃完的瓶瓶罐罐的军粮,美国人便做了个顺水人情,将这些剩余物资都给了在重建家园的法国人民。这种美国人嫌弃的食物在家园被毁的法国人看来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救灾物资。这种军用剩余物资转销民间的做法在二战后则更加普遍了。

插叙:罐头发展史

一战的美军口粮都以各式罐头为主,当时的罐头又重又膈应人,许多士兵在行军和作战中是怨声载道,经常是能放阵地里就不带着(毕竟走路被一个个一斤多的铁疙瘩摩擦谁也受不了)。但不得不承认,笨重的铁罐头却是一种划时代的食物储存与保鲜手段。
1795年,法国政府苦于食物难以运输,于是出重金悬赏食物保鲜防腐的技术。当时一个默默无闻的法国人Nicolas Appert于1804年发明了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将食物放入广口玻璃瓶内,然后在瓶口轻轻塞入木塞,以保持内外空气能相同。然后将玻璃瓶放入水中煮沸30至60分钟,煮沸后再塞紧木塞以密闭,最后再将瓶口用腊封锁。这个技术使食物的保质期大大延长。1809年,Nicolas向法国政府提交了这项发明,并于1810年得到了拿破仑为其发放的一万两千法郎奖金。同年,英国发明家Peter Durand发明了镀锡薄板金属罐,随后制造了大名鼎鼎的马口铁罐头并申请了专利。
但如此一个划时代的防腐储藏技术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因为密封后的马口铁罐头很难打开,需要拿着匕首、斧头一顿撬才能勉强开个充满锯齿且不大的口子。如此费力的开罐方式让许多人望之却步,因此它并没有成为日常或军中储存食物的主流方式,直到1858年美国人Ezra Warner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开罐器。从此,开罐不再是一项那么危险且费事的活。1870年,世界上第一个有轮开罐器问世;1925年,世界上第一款锯齿有轮开罐器问世。至此,罐头开始逐渐成了人们心中方便、抗腐的象征。再到后来拉环的出现,罐头等各种罐装食物彻底风靡了世界。

二战前后:标志性的"ABCDK"

属于向新时代陆军口粮过度的一战口粮制度于1922年取消。期间,得益于塑料、新型罐头等技术的发展,美军一直在慢悠悠地摸索新的军队口粮制度。终于,漫长的研究在1936年取得成果,闻名于世的“字母”口粮横空出世。最初的字母口粮有四种,分别是ABCD四类。

A型口粮:新鲜且需要较为专业烹饪的食物,如新鲜猪肉或新鲜蔬菜。
能吃上这种类型的口粮绝对是种享受了,一般只有位于大后方的驻地内能安详且稳定地吃到。能吃上这个的不是即将上前线阵亡或挂彩的新兵蛋子,就是已经挂彩了躺在大后方医院里半死不活的伤兵。

B型口粮:罐装预制食品,需额外加热。(如果看过许多二战电影电视剧的小伙伴一定注意到过美军士兵用茶缸煮食物的场景)
一般能支楞起个带火堆的灶就行,往锅碗瓢盆(头盔也行)等随便什么能装东西的导热器具里倒入B型口粮,煮个十几分钟便可。在阿登森林里吃上一口热的B口粮的美军点了个大大的赞。

C型口粮:类型很多,历史悠久。
第一代C粮是罐装熟食(国际知名少爷兵随身口粮mini青春版),它问世于1932年。最初的C型口粮是放置于一种方形罐头里,里面的肉也终于不是夺命咸肉了,而是经过加工的红烧肉类。
1936年第二代C口粮问世,这次C口粮变得丰富起来,配菜甚至变得荤素搭配起来。这次升级版的C口粮有六个罐子加一个小布袋。其中三个罐子是肉食,称为M罐,三个罐子都是不同口味的,而且还有不同种类的组合,从土豆红烧肉到玉米炖牛肉都有,虽然是由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吃起来很是油腻且没有咸味(像极了没放盐的酱油的肥油红烧肉,我已经能想象到那种油腻的腥味了),但比起他们的父辈祖辈们已经是“米其林星级菜”般的水平了。
另外三个铁罐子则是素食或高热量零食,被称作B罐。主要为奶酪片儿、水果硬糖、糖炒花生米、咖啡、砂糖、水果冲剂、可可粉、饼干、巧克力等,可多种多样的搭配。(我一个21世纪生人感觉小时候都不是能很经常能吃到这么多零食)
附带的小布袋里面主要是些调味品,如盐、糖等,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如口香糖、厕纸、香烟(看来炖大号抽烟是历史悠久的习惯)等。
至于开罐器,则是大约一个班一把。不过实战中开罐器经常弄丢,刺刀就成了不错的替代品。
随着1941年美国的参战,C口粮随着美军的步伐三遍欧亚非和太平洋战场。当时其他国家没有任何一款口粮可以望其项背。丘吉尔和斯大林就曾多次对美军的口粮赞不绝口,虽然在家吃惯了美食的美国士兵并不这么认为。
C口粮综合性能虽为第一,但也有遭人诟病的地方,如相对高昂的价格以及繁琐的装配过程。比如在战争后期,许多附件小布袋内的东西就被直接硬塞进了B罐头内。
在战争末期的1945年4月,C口粮迎来了最后一次二战“版本大更”。改良后的C口粮为了适应太平洋高温高湿的环境,将糖果、花生、果干等易腐烂物换成了夹心面包等,将调料包的包装升级以适应气候。附件小布袋被拆分成了两份,小包专门放香烟,大包则放厕纸、口香糖,调料等。在二战后的朝鲜战争,C口粮又迎来了一次大更,里面的口粮换成了:一份约1.35斤的主食、一份约1斤的巧克力棒、一份约1.8斤的水果果冻(主要来补充维生素等)、一份约1.8斤的糕点、三条胡椒薄荷味的口香糖(如此阴间的口味是为了让士兵保抗疲劳)、调料包(糖、酱、盐等)、两包速溶咖啡或茶、一瓶碘片(以减轻核大战后的辐射影响)。C口粮在往后的30年内都没有大的结构性改变,直到80年代新型单兵即食口粮的问世,C口粮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D型口粮:
就是军用巧克力,一种类似于应急口粮的产物。巧克力因为其食用方便且高热量的天然属性,使其成为一种迅速补充士兵能量的不二之选。二战期间,它的生产主要由Hershey公司负责(叫它“好时”公司你可能更熟悉)。
1937年,好时公司接到了来自军方的订单,公司董事长米尔顿·赫尔西高度重视,亲自率队进行技术攻关。
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来自巧克力塑形的失败。因为考虑到作战环境的影响,军方要求巧克力必须承受得了热带的高温,为此,团队改变了配方。但由于配方的改变,巧克力难以成型,必须得由手工二次加工成型。不过在团队的努力下,这个问题很快被解决。另外一个不大的问题就是,军方要求巧克力棒口味不能太好,以免士兵们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就贪吃完。为此,团队改变了它的糖分配比,使其尽可能食之无味。
1937年,产品问世。军方订购了9万根巧克力棒带入巴拿马、菲律宾以及美国南部等高温地区进行测试。军方很满意测试结果,它能很好在热带条件下储存且一条巧克力就能给士兵提供超过1800卡的热量。
1939年开始,好时公司开始每日生产十万根巧克力棒供应军队。在1941年开战后,好时公司更是马力全开,用巧克力作为枪弹,为反法西斯战争出力。战争的最高峰时,它的周产能达到了惊人的2400万条。不光是好时,其他的巧克力厂也加入生产。期间,好时公司还于1943年开发了一款与D口粮平行的产品:热带棒。它的口感更好,因为更多的糖和奶被加入。到二战结束时,好时公司累计生产了30亿份D口粮和热带棒。(好时公司的kisses巧克力个人感觉很好吃,每年过年都会买挺多)

K口粮:
与C口粮类似的单兵口粮,可满足一日三餐的食物摄入。可看作是C口粮的精简替代版,一种类似于半应急口粮的角色。
这是一款诞生于超市货架的口粮。开战前的1941年,美国军方请求营养学家安塞尔·凯伊斯博士研究一款新型的不易变质、易于携带、还能满足一日基本热量要求的单兵口粮。研究进度一筹莫展的凯伊斯博士去了一家超市,挑选了一些便宜的高热量食物来寻找灵感。最后他确定了这种口粮的内含物:主要由饼干、火腿肠和巧克力组成。经过仔细配比后,K口粮正式诞生。它主要包含:一份饼干(两包)、香烟、口香糖、 厕纸、一罐罐头肉(或奶酪等)、水果糖、奶糖等,总重量大概25斤。相较于体积大的C口粮,K口粮的轻便在许多作战条件下都别具优势,毕竟在战时没人会多管口味的优劣。不过到了战争末期,战事逐渐趋于平静,疲惫的美国大兵们便开始对这种口粮难以忍受。

二战是军粮开始大放异彩、争奇斗艳的年代。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美国大兵嫌弃的口粮却是当时无数饱受战乱苦痛军民口中的没啥。轴心国的宣传部门们也曾抓住这一点,用来大肆渲染美国“少爷兵”的娇贵与怕苦。

下一期将对二战中的美国军粮做进一步的补充,关注作者不迷路,十分感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