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电视和现实有什么区别(电视和现实的对比图)

电视和现实有什么区别(电视和现实的对比图)

更新时间:2022-03-07 05:07:24

最近,迷上了阅读传播心理学的一些著作,前几天花了几个小时阅读完《喧哗的大多数》,这几天又入坑了《群体性孤独》。

《群体性孤独》(美)雪莉·特克尔

鉴于网上有人评价说明明是探讨群体,但前半段却大幅度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虽然被网友调侃称是无聊冗长的流水账,但其中一些表述却生动有趣。

我们为了连接而牺牲了对话”

电视节目、趣味短视频、网络小说、头条新闻占据人们全部生活。

(我真的需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获取无营养的快节奏信息能够使人获得短暂的快感,我们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不停歇的在手机屏幕上刷新以贪婪的猎手姿态寻求更多的讯息。

而在现实生活里了,我们实际上是“牺牲”了更多与他人面对面交谈的最好时机,我们变的不会与他人社交,让很多人陷入“网上社牛,现实社恐”的尴尬处境。

其实“社恐”也未必是真实的社恐患者,当代年轻人把“社恐”泛化,对聊得来的伙伴就使劲个聊,对于聊天找不到话题的朋友自顾自的贴上“社恐”标签,潜水于朋友关系网中。

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只是活在“气泡”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处于同一个物理空间的人,他们的交流联系应当更加紧密

反观现在社会,我们虽粘在一块,但互联网仍然把我们变成了独立个体,每个人都像是头戴了宇航员头盔生活在真空世界的人,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的“气泡”,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你内心所想。

抗拒开口社交,更愿意打字交流。

(互联网逼逼叨叨)

于是当代青年找男女朋友的现状,被网友们调侃称到,寻求心仪对象的男女群体更像是两波独立的势力,单身男性想找女朋友,单身女性想找男朋友,但两者却更像是没有交集的集合,互不干涉

以前男生大胆求爱的个性在如今这个社会逐渐被磨灭了,现在大多数男性开始含蓄内敛思考太多行动太少。在经济发展越迅速、生活节奏越快的城市里,男女更加注重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职场能力的发展、个人思想的成长。

(唉……)

但在空闲之余也难免被朋友、父母影响,想要推动人生进程,加快自己感情的发展。

除此之外,“脱单商店”“脱单盲盒”成为了一二线城市新的商机,它的诞生为活在“气泡”的男女提供更多机会,愿意充当一个“中介”,给城市青年男女提供一个脱单自救平台。交友渠道多样化的背后,是被虚拟网络改变的现实世界,是面对当下男女交友处境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用技术手段创造虚拟“自我”

新技术具有强烈的“粘性”,让人们无法与之分离。

人人在互联网上都获得新的身份名片,你可以自由选择呈现给他人的性格状态。

你可以男扮女装,时而柔情似水,时而蛮横霸道,自由变换你的多种形态,所以你永远不会知道对话框的对面会是谁和你进行交流,只要你守护住你的真实姓名和电话号码,就没有人会知道你的现实身份。

这样蒙住一层面纱去进行交友活动,给抗拒社交的人士提供了一个新的温床,也给线下社交带来了N种可能性。

因为沉迷于计算机的世界里,我们会逃避面对真实世界的个人问题和宏观政治问题。我们会活在“信息茧房”里不愿出去,会不愿其烦的观看自己选择的内容,而不去涉猎新鲜事物。

在《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一个完全按照自我原则行事的理论科技宅男,一旦外界事物打破了现有规则,会不断向外界寻求客观理论,来维持新的稳定系统。

害怕变化,不敢走出舒适区是残酷现状。

用一个网络老梗来概括,沉迷于此会让我们“格局变小”,人们不愿意同意见不和的人交谈,更倾向于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内容,依赖高级算法匹配兴趣与你相投的人群。

而在生活里你本可以接受更加多元的群体,你主动摈弃多元社交,还专注打造个性自我。

“技术的棱镜,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自我身份创造和体验的转变,人们仿佛在一个无尽的处女地进行探索”对新技术的喜爱无可厚非,若对它有持续性的依赖,你则会像陷入沼泽地无法自救,每当你发现自己在互联网里陷入某种类似“上头”的精神状态,你应当提醒自己,你只是在感受虚妄世界的快感罢了,你并没有获得了什么。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摆脱互联网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让一部分人“意识退化”,不会思考不会输出,犹如井底之蛙眺望洞外之天。

形成思辨的思考模式,拥有完整的独立意识还任重道远……

(图片源:强大的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