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90年代电视台节目表(90年代电视报节目单)

90年代电视台节目表(90年代电视报节目单)

更新时间:2022-03-06 05:49:43

恍如长梦。

马未都26岁时,在《中国青年报》发了整版小说,半亿人读过,一夜间名满天下。

72天后,他被调入《青年文学》杂志社,成为最年轻编辑,每天早晨要打8壶开水,然后一头扎入麻袋装的投稿中。

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莫言、余华、刘震云的作品从他手中流水淌过,他在杂志社待了十年,最后被圈里尊称“瘦马”。

1986年,他收到投稿《橡皮人》,小说不错,字迹幼稚,作者没什么名气,署名王朔。

马未都喊王朔来杂志社聊天,“穿了个大裤衩就来了”,当然多年后,王朔形容那是“光与光的相见”。

《橡皮人》发表艰难,马未都下班找主编喝酒,主编最终松口,但要删掉开篇第一句,“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

在印厂,马未都舍不得,偷偷把这句又加回去了,刊出后,主编也没生气,只说“你惹事我扛着”。

小说发表后,王朔蜚声文坛,很快成为各地笔会风云人物。

那十年笔会盛行,作家远游天南海北,趁机看遍大好河山,每到一地常通宵阔谈,人间百味尽纳笔端。

王朔在笔会上嬉笑怒骂,过得最为恣意。1988年,他4部小说被改电影,北影招待所内,他意气风发,提议成立海马影视创作室,让作家抱团群暖。

很快,28位当红作家聚至麾下,调侃间分工鲜明:精神支柱史铁生,见缝插针刘震云,刘恒负责主旋律,莫言负责研究封建迷信。

创作室有两位京圈大佬坐镇,海岩和马未都,海马也得名于此。

海岩同时也是创作室幕后金主。那年,他已因《便衣警察》走红,并担任着昆仑饭店总经理。

作家们胡吃海喝,常找他签单,兴起还去他办公室搜刮礼物。海马成员,大多有昆仑饭店免费游泳证和按摩房终身卡。

有作家追忆,海岩有着迥然不同气质,孤独、慷慨、不势利,而海马其他人不过是狂生。

狂生们喊出口号一统中国电视剧,媒体封他们为东方好莱坞,海马成立的消息一路登上《人民日报》,王朔一本正经地解释名字:

海马全身均可入药,有壮阳、止痛、强心等功效。如今,文学艺术正羞羞答答地左右为难,雅和俗像扯着一把锯的两只手。我们只想说:来几两海马吧,谁缺少什么,就让它得到什么。

海马初期,居无定所,作家们游荡各大酒店,包房聊天,聊的故事能卖出去,就有人报销房费。

1988年大雪夜,蓟门饭店内,王朔等人聊出海马第一部作品《渴望》,故事取自他们亲历的人间。

《渴望》播出后,收视率高达98%,连小偷都忙着追剧,犯罪率降低,公安为此还给剧组颁发锦旗。

一年后,海马再聚,聊出了《编辑部的故事》,那是马未都最熟悉的人生。

电视剧用幽默包裹犀利,开场就讲办公室权力斗争,每集都是社会热点,全国人民追得酣畅淋漓。电视前姜文看得入神,烧糊了饭菜。

1990年,马未都离开杂志社,开了海马歌舞厅,作家们有了固定据点。

歌舞厅设在东四十条一栋白色小楼内,每晚8点营业,蓝光流满舞池。

《一无所有》和《我的未来不是梦》重复响起,吴秀波有时会来串场,他来时,女客总是特别多。

小楼灯光旖旎,门外车流如河,时代暑气让人微醺,不知不觉就昏沉入梦。

开业初,马未都给所有小吃加盐,安排人一小时关一次空调,一热酒水消费就多。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朋友们消费后不爱买单,并以此为荣,“老板是咱朋友”。有人走时还要拿两箱饮料。

歌舞厅夜夜笙歌,马未都愁眉难展,加上顾客鱼龙混杂,冲突频发,他倒成了公安局常客。

多年后,马未都在访谈中说,开歌厅赔了43万,“当年四合院1万1套,我要是全买了四合院,今天就是北京首富”。

歌舞厅倒闭,马未都和王朔在门前树下抽烟,王朔说,每晚见这么多三教九流故事,不如拍成电视剧,挽回损失。

马未都召集海马作家,28人20天写出40集剧本。那些蹭吃蹭喝的朋友中,有导演、摄像、音响师,拉出来就是个剧组,众人义务拍摄,分文不取。

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就此诞生,主题狂野,模式超前,马未都还首次引入商业投资。

山东北极星钟表厂,投了100万,但没想好要何回报,最后只在大厅摆了座钟。

海马作家人脉极广,电视剧最终群星闪耀。

姜昆来畅饮啤酒,臧天朔来唱了首朋友,黄磊登场长发飘飘稚气未脱,那年的于谦还没遇到郭德纲,上场唱《我是一个兵》,被轰下台去

电视剧每集都以歌命名,讽刺辛辣,悲喜纠缠,开场统一用童安格的《游戏人间》,歌声骄傲无忌。

开播不久,因《游戏人间》被批消极,电视剧受牵连停播。那些夏夜的故事蒸腾隐去,快到无暇回味。

电视剧停播,歌舞厅停业,海马终于烟消云散。作家们因一阵气候相聚,终又被一场大浪冲散。

1993年,冯骥才在文章中写道:

那个曾经惊涛骇浪的文学大潮,那景象、劲势、气概、精髓,都已经无影无踪,魂儿都没了,连这种感觉也找不到了。

冲散红尘的作家们,各有命数。

马未都因电视剧挣了几百万,拿钱去香港拍卖行买瓷器,转战收藏,“文学是烟卷,文物是雪茄,抽完雪茄,烟卷就没味了”。

有次在昆仑饭店,他遇到王朔,王朔得意炫耀“我小说卖到美国,50万美元”,马未都回:我一块钱买的碗,前些天卖了400万。

后来王朔说:咱们以后都别和马未都聊天了

那些离开海马的作家,多还保持着海马的惯性。

冯小刚拍了《甲方乙方》,王刚写了《天下无贼》,海岩推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故事百变,但底子依旧是人间

1997年夏天,刘恒开写《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他租了一个老楼顶层,从家里蹬三轮运去冰箱,身上绑带子背到六楼,里面塞满饺子面条。

每天,他铺开凉席,在凉席上赤膊写作,中午就盘腿吃饺子,大汗淋漓。

房间没电话没电视,四下寂静,窗外暑气如浪,隐约像十年前海马蓄势的夏天。

小说发表后,各大报纸抢着转载,冯巩买了电影版,改名《没事偷着乐》,1999年上映。一年后,电视剧开播。

北京台收视率因此飙升到70%,首播一周后就开始重播,电视台电话全年被打爆,“这是替我们老百姓说话的电视剧,这是土里长出来的故事”。

电视剧结尾,一家三口坐上狭小屋顶,放飞鸽子,背景乐是小柯的《婆婆丁黄》。

歌中唱道:天下的事亦如此的平淡,世上的人啊生死不孤单。

张大民播出第二年,客串过海马的李成儒,策划电视剧《重案六组》。

《重案六组》一口气播了四季,比它播放更多的是海岩刑侦剧,巅峰时统治了全国电视节目表。

那些剧中都有美好的爱情,更重要的是,剧中无论正邪,都不完美,就像从身边走出来的人。

新世纪十年轮转,海岩渐无新剧,2008年湖南卫视《丑女无敌》热播,海岩问湖南台领导:

这到底是什么风格?我想怀着开放的心态,跟你请教一下。

审丑时代到来,深刻不如话题度,艺术不敌点击率,2013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电影版上映,但完败郭敬明的《小时代》。

《小时代》上映同年,冯小刚拍了《私人定制》,宣传噱头是《甲方乙方》续集,但故事已无海马余韵。

冯小刚愤愤不平,说观众不懂,这片批判现实能打9分。

豆瓣上,网友写道:上面的风呼吸太久,冯导就不用和我们一起幻想着还能接地气了。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新梦境连绵铺开。2019年媒体回首,评论道:《小时代》之后,国产影视剧好像没有穷人了。

抗日神剧之后是谍战博弈,古装玄幻之后是耽美宅斗,为数不多的都市剧中,烟火气越来越少,更勿论犀利

《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月薪一万五,但要花七千租房,只为能在大阳台上看东方明珠;《恋爱先生》里的大堂经理,月薪也一万五,但半年消费超32万。

蜃楼高高在上,戏角模糊不清,《演员的诞生》中,章子怡反复问:你们相信你演的人物吗?

去年,罕有的现实题材《隐秘的角落》热播,一片赞誉中,《重案六组》编剧余飞说:

从编剧水平来讲,最多也就回到IP时代之前勉强及格水平。现在其实只是缓慢恢复元气的过程中。

那些之前的故事,早被人遗忘。王朔已沉默多年,2014年,他为《海马歌舞厅》写的25页手稿,拍卖会上拍出28.75万元。

买家并不是因为故事出的价。手稿上,那集的故事名叫《舞罢曲终》

2017年,黄磊拍《深夜食堂》,终有人记起《海马歌舞厅》,称这是穿越时空致敬。

然而,空洞的剧情,无尽的植入,让《深夜食堂》豆瓣评分2.3,“豆瓣网友终于因为这样一部烂剧,首次、史无前例、难以描述地团结在了一起。”

马未都也看了《深夜食堂》,他说:

我们那时也拍鸡汤,但里面好歹有鸡,现在的里面都是鸡精。

他已沉浸收藏多年,江湖只知马爷,不知瘦马。

他的私人博物馆搬家三次,最后搬至五环外的寂静之地。

博物馆养了许多猫,慵懒自在,快活灵性,轻手轻脚穿越在文物间。

有时,猫会蹲在门口,眺望皇城根方向。那里曾有海马旧址。

旧址隔着层叠楼宇,即便穿越而过,也已空无一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