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1981第一台彩色电视哪里生产(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在哪)

1981第一台彩色电视哪里生产(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在哪)

更新时间:2022-03-07 13:02:10

改革开放40年来,

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从只休一天到一周双休,

从外出难觅饭辙到餐馆遍地开花,

从排队打公用电话到人手一部手机……

这些年来,

有哪些事情让您印象深刻?

又有哪些事情

给您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来一起看看北京40年里的那些“第一次”

1979年第一台彩电下线

1981年9月12日,《北京日报》2版

“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改革开放后,随着普通百姓家中新“四大件”的更新换代,北京产的牡丹彩电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1979年,北京电视机厂与日本胜利公司(JVC)合作组装JVC彩电获得成功,全国第一台彩电在牡丹下线。1981年7月22日,与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合作建成年产15万台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开工,生产牡丹牌14寸彩色电视机。

当时,北京电视机厂的彩电刚一下线,厂门口就有车排着等货,直接拉走。在凭票供应的时代,牡丹牌彩电成为了北京电子工业的产业象征,占据了国内50%以上的彩电市场份额。1990年,牡丹牌彩电成为亚运会指定产品,再显“国色”。

第一批彩电在北京下线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牡丹牌彩电淡出人们视野,但它留下的彩色记忆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

1979年第一首内地流行歌曲:《乡恋》

李谷一演唱《乡恋》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歌曲《乡恋》,被认为是内地流行音乐开启的标志。

1979年,李谷一为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配唱主题歌《乡恋》。这首歌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同时也把李谷一拉入了文艺界争论的旋涡。在《乡恋》中,李谷一首次运用了气声技巧。歌曲推出后马上受到全国听众的欢迎,只要李谷一登台,不唱这首歌观众都不让她走。

不过,对这首歌的批评之声也随之而来。一开始只是争论,后来就变成了批判,焦点就在于她的唱法。当时的音乐创作仍受“高、快、响、硬”的风格影响,《乡恋》被批判为“靡靡之音”“大毒草”,李谷一也被扣上了“黄色歌女”的帽子。

煎熬持续了3年,直到1983年,李谷一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公开演唱《乡恋》。自此,《乡恋》演唱变得名正言顺。《乡恋》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的一颗信号弹,它的解禁,昭示着文艺创作可以丰富多彩。

1980 年第一家个体餐馆开张

上世纪80年代,来悦宾餐馆吃饭的人排起了长队

1980 年,在东城翠花胡同里,一家名叫“悦宾”的小餐馆悄然开张了。四张小桌,八九平方米,墙上贴着横幅,上书“尝尝看”。别看不大,但它可是本市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个体餐馆。

店主刘桂仙和老伴之前一个在幼儿园打杂,一个在食堂里当大厨,拉扯着5 个孩子,日子过得挺紧巴。一天晚上,他们听收音机里说外地开了夫妻店,就有了开小餐馆的想法。很快,东城区工商局就批准了夫妻俩的申请,还出面作保,使他们顺利从信用社贷了500元本钱。

1984年,顾客在“悦宾饭馆”就餐

悦宾餐馆自打开张,就没断过客。一位采购员要了份素炒豆腐,听说只要两毛五,连连称赞:“便宜,便宜,这儿的炒菜真便宜。”一个服装车间的工人买了盘木须肉,夹起筷子尝了尝,说:“真够味儿,没想到手艺这么好。”

自悦宾餐馆开张后,京城的个体餐馆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大街小巷。从1980年到1987年,北京的餐馆由原来的800家左右激增到7000多家。

1983年除夕夜第一届春晚欢乐登场

1983年春晚的四位主持人,从左至右为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

1983年除夕夜,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以直播的形式欢乐登场。

过去,央视的迎春晚会大都是“录像晚会”,新意不足、吸引力不够。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的号召在电视文艺界也得到了热情响应。1983年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以直播的形式与大家见面,晚会由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作为主持人串场。北京观众还能通过4部专用电话点播参加晚会的演员演出自己想看的节目。

从那以后,除夕夜看央视春晚便成了无数中国家庭过年守岁的一种习俗。

1984年第一张身份证发放

1984年发放的全国第一张身份证

作为首个试点地区,1984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发放居民身份证。

1984年8月30日晚,东城区朝内大街头条居委会文化部宿舍大院的380名居民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当天,很多老人还郑重其事地穿上了新装。最幸运的要算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她拿到了全国第一张身份证。目前该证件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北京警察博物馆收藏。

1990年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播出

1991年,《渴望》剧组到昆明湖清淤工程慰问演出。胡敦志 摄

《渴望》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199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收视率盛况空前,亦引发了一场关于真善美的全民大讨论。

《渴望》以青年女工刘慧芳和青年知识分子王沪生两个家庭为主线,围绕主人公刘慧芳捡到王家一弃婴,而后献出大半生的守护和辛劳而展开。许多观众被刘慧芳的无私大爱感动。

《渴望》促使人们去思考、去认识现实生活,努力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当时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96.1%的人收看了电视剧《渴望》。70.9%的观众认为它“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48.9%的观众认为它“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友情和爱心”。

90年代初第一辆黄“面的”上路

上世纪90年代的“面的”。

出门“打的”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当时,北京的出租车多为高档的皇冠、公爵等,起步价就12元,自然不合大众“胃口”。当“面的”第一次上路后,立刻受到北京人的欢迎。一身黄色的“面的”最吸引人的是便宜的价格,10公里起步,每公里1元,可同时坐7名乘客,还能运大件儿。

“面的”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出行用车观念。为加强尾气排放治理力度,1999年10月1日前“面的”全部被淘汰。

1995年5月1日第一次有了双休日

1995年5月9日,《北京日报》1版

在“大小礼拜”工时制(即每周休两天和休一天倒替)推行14个月后,“双休日”来了。

1995 年5月1日,我国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职工每日工作 8 小时,周六、周日休息。

这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缩短工时的要求。我国有关部门所作的社会调查显示,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加工资,增加一天休息”两者的选择中,80%以上的人选择了后者。

1995年5月6日、7日两天,是正式实行五天工作制后的第一个双休日。京郊旅游景区游客猛增,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自此,旅游成为本市居民周末消费的重要内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家“网吧”开张

1998年,“联通实华开”网络咖啡厅不仅吸引了许多个人爱好者,也引起了不少企业用户的兴趣。阎彤/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都体育馆院内开了一家名为“联通实华开”的网络咖啡厅,这是北京第一家“网吧”。

在这里,11台奔腾电脑一溜儿排开。客人当中,有发电子邮件的大学生,有查找资料的公司职员,也有玩儿网上游戏的外国人。

那个年代,电脑发烧友们因上网费太贵而苦恼万分,相对廉价的“网吧”便火了起来。在“网吧”,只需交纳一定的押金,人们就可以用电脑在网上浏览最新信息,收发E-mail,或者与身在不同地区的好友甚至是世界各国的游戏爱好者一起玩儿联机游戏。上网费通常是每小时二三十元。

在家庭网络尚未普及之前,“网吧”着实火了一段时间。

2008年8月1日第一条高铁开通

2008年6月27日,《北京日报》9版

2008年8月1日,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京津城际铁路每天对开一百趟列车,可运送旅客六万多人次。

“感觉就像没出北京似的,坐车、吃饭、逛景点,磕头碰脑的都是北京人。”周末,乘坐京津城际列车去天津游玩的北京市民发现,一路上的旅友几乎全是北京人。北京人逛天津,天津人游北京,成了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以来两地居民周末游的首选。

2008年6月26日,试乘京津城际铁路新式动车组的“乘客们”纷纷拍照留念。饶强 摄

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一个月,就运送旅客183.1万人次。

2012年,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2020年,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基本形成,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路网覆盖全国90%以上。

改革开放40年来,

北京涌现出了很多“第一”,

让人目不暇接。

不知这些“第一”,

是否代表了您的想法和心意?

是否勾起了您对幸福往事的回忆?

日子一天天过去,

美好的生活

时常带给我们或大或小的惊喜。

我们相信,

只要有梦想,有行动,

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猜你会好奇 供图:北京日报图片库、北京晚报图片库、东方IC等

监制:王然 编辑:赵晨蕊、宋佳音

流程编辑:王少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