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是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后首次出席冬季奥运会。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次参加的冬季奥运会。为了更好地记录中国冰雪健儿的冬奥之旅,中央电视台派出了4人采访小组。这4位记者,也成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批站在冬奥赛场的中国记者。当时参加报道的记者李凯在《中国体育赛事转播口述史(1958~2020)》项目中,回忆了当年的经历。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中央电视台报道组合影:(从左至右)李凯、陈谷华、王兴华、冯一平
初到普莱西德湖
1980年1月28日中午,中央电视台派出的记者团一行四人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出发,乘大轿车仅一个多小时就进入了美国境内。当晚就抵达了普莱西德湖。
“热情”,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李凯对普莱西德湖这个小镇的第一印象。这个仅3000人口的小镇,却早在1932年就有过举办奥运会的历史,当地人都对自己一生中能为在家乡举行的两届奥运会服务而感到骄傲。李凯回忆说:“我们在街上曾看到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跑向市政厅,那是当地康尼亚克大学的学生,为支持奥运会,自发筹集了资金,正亲自去把支票交给市长。”
不仅年轻人,当地老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冬奥会的到来,2月4日下午,李凯正在大街上采风,迎面遇到一位满头白发、蓄着长白胡子的老人,朝着他笑眯眯地走过来。老人一句话也不说,塞给他一块糖就走,正在疑惑时,发现老人逢人便送。过路的汽车见到老人也停下了,老人照例每人送一块糖,李凯的同伴对他说:“上午就见过他,只不过送的东西不同,上午送的礼物是每人一张明信片,背面贴着一颗红心,签着他的名字和题字。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老人。”
由于举办奥运会,普莱西德湖涌进了上万游客。几乎所有的商店都在出售带有本届奥运会标志的诸如钥匙链、纪念章、玩具、照相机之类的纪念品。还有一种新奇的罐头,里面装的并非水果、肉类,都是普莱西德湖1980年冬季的雪。据李凯观察,销路还不错。
奥运会前夕,这里的旅馆都涨价了,镇上的很多居民也都腾出了自己的住宅供出租,组委会为此成立了一个住房控制公司,掌握了6000间客房,并规定了价格。房租涨价到1978年9月1日房租的135%的基础上再加15美元,围绕普莱西德湖的9个小镇也在这个基础上加收5美元。
组委会正式安排给中国记者的住地是距离新闻中心15英里的阿波杰,这个旅馆每年冬季都封闭,只有这一年才遇到赚钱的机会。旅馆的老板豪爽热情,喜欢打猎,因此大厅内全是他的猎物标本,有鹿、野猪、鱼……每只都有猎获地点、时间的记载。整个旅馆里显得壮观而别致,这是他女儿和女婿专门设计的。
李凯回忆道:“他们全家人都对中国记者们很热情,多次到我们的房间看望,将成把的圆珠笔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冬奥会期间正值我国的农历春节,除夕那天我们准备吃饺子,本想请他帮忙提供一个场地,结果他不仅把自家厨房让出来,还给我们提供菜和面,非常有兴趣地打听中国节日的民俗。”
△李凯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工作证
“赛事服务”见闻
由于中国是1979年在国际奥委会恢复合法席位后首次出席冬季奥运会,所以李凯和他的同事们都很重视,早早就到了新闻中心。当时新闻中心外挂着万国旗,却唯独不见五星红旗,反而是挂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李凯一行人马上找到组委会办公室去强烈抗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是拥有合法地位的,为什么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通过沟通才知道其实是他们的工作失误。工作人员得知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抱歉,连说:“对不起,对不起,你们千万不要声张,现在我们临时更换,因为会引来其他国家的记者造成更大更坏的影响,我们晚上立刻更换。”果然,李凯第二天再去新闻中心,五星红旗就已经飘扬在万国旗中了。
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期间,李凯每天往返于住地、比赛场、新闻中心。“他们的媒体服务做得真不错”,李凯回忆道:“虽然赛场和驻地之间相距很远,交通却很方便,每天有大轿车不停地运转,从零点开始一小时一班,凌晨5点以后每半个小时就可以等到一次班车,非常准点。另外,为方便记者,还有60辆面包车供随时调遣。”一次雪橇比赛后,李凯和同事们急于从雪橇场地返回新闻中心,就打电话给总调度,总调度回答说:“非常感谢你给我打来电话,请你告诉我你们的准确位置,我立刻派车去接。”只几分钟,一辆面包车就开到李凯面前了。
学习赛事转播
在出发去普莱西德湖之前,李凯和同事们确定了报道计划和拍摄内容,还提前了解了中国运动员的个人信息。本以为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但是到达普莱西德湖发现,那时候中国运动员的水平跟中国电视记者的水平差不多,都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就需要向国外同仁学习经验。
美国ABC电视台是这届冬奥会的主播电视台,仅冬奥会转播的筹备工作就进行了整整3年。他们投入1300人,在山沟里搭起了2万平方米的技术机房和演播间,架设了4个卫星地面站,铺设了几百公里的电缆。这对于仅带了3台摄像机参与本次报道的中国记者来说,十分新奇。
在媒体中心,李凯还用一片感冒药结识了一位美国电视转播的总监。这位电视总监感冒了,李凯就把从国内带来的药给了他。一来二去,就算认识了。两人经常聊天。聊设备、聊参加人员,还有不同项目,美国的摄像机怎么配置……几乎所有摄像的设置位置李凯全都用纸笔记录下来了。李凯感叹道,先进的电视转播方式和理念是此行的最大收获。
在没有工作的时候,李凯就窝在酒店看美国的体育频道,即使听不太懂,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他也能看出ABC对画面的处理非常到位。首先,李凯发现他们的画面非常工整:“每个摄像师尺度都把握得非常好。导播要什么景别,摄像师就呈现出非常完美的景别,画面表达非常清晰。比如导播要大全景,摄像师就呈现非常完整的大全景,说要中景就给到中景,说要人物的近景就给近景,画面表达非常清晰。但是咱们国家那时候做得还不好,导播要什么画面但是摄影师还没准备好,切到某一机位时还要移动一下。其次,他们不仅画面特别工整,衔接还特别流畅,全景的镜头是不能下一个接全景的,全景要接中景,中景过再近景,近景以后再给我全景……”这是现在电视转播画面最基本的组合。
当时李凯所在的体育部派出的所有设备就仅仅是3台摄影机,每个机位只拍一个角度。李凯向领导建议把其中一个设备改成肩扛的,摄像机就可以在场地里活动,不仅可以拍到运动员的中景近景,还能拍到暂停的时候教练员特写等其他镜头,来丰富画面。但领导并没有采纳李凯的意见,坚持用3个固定机位。
那时的拍摄十分辛苦,4人报道组3台摄影机,每天要在各个赛场往返二三百公里,却只能拍到四五个项目的比赛。严寒的天气,使得靠马达驱动的摄影机不断闹“罢工”,为了恢复它的转动,记者们经常要把冰冷的“大铁疙瘩”捂到自己的怀里。机器被焐热了,才能继续工作。
这就是中国电视人第一次出现在奥运赛场,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中国人眼中的冬奥会。用李凯的话说,那时中国体育电视的水平和冰雪运动水平一样都属于世界末流,但我们现在能够举办冬奥会,中国体育赛事转播水平也早已位居世界前列,40余年弹指一挥间!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02月17日11版 春秋周刊)
作者:夏天 魏洁
版面编辑:李冰洁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