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狼兵电视剧35全集西瓜视频(狼兵电视剧全集30)

狼兵电视剧35全集西瓜视频(狼兵电视剧全集30)

更新时间:2022-01-01 11:13:38

在戚家军粉墨登场前,明朝靠什么部队抵挡来势汹汹的倭寇?正规军——卫所军不堪一击到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步,朝廷只好病急乱投医,征调全国有战斗力的地方武装杀往前线。于是,偏处一隅的土司兵雄赳赳气昂昂的开出贫瘠的岭南山区奔赴江浙,苏杭的和尚放下经书拎起铁棍冲锋陷阵。结果呢?狼兵成了贪狠如狼的扰民兵,功不抵过;僧兵虽骁勇绝伦,毕竟杯水车薪难支大局。

抗倭,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乱世,呼唤真正的无敌之师。

1壮族人自古最能打仗

明朝的狼兵,是被过分神化的一支部队。

被誉为明代《山海经》的《赤雅》上记载:“狼兵鸷悍,天下称最。”狼兵并不是虎狼之兵的意思,而是把“俍兵”读白了。“俍”就是土官,“俍兵”就是土官统治下的兵丁。明朝的狼兵是指壮族地区的土司兵。

说起中国历代战斗力最强的地方军队,广西的壮族兵无疑名列前茅。往远的说,秦始皇当年派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南征百越(壮族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被越人袭击,“伏尸流血数十万”,进退不得,中原人第一次得知在岭南的蛮荒之地有这么一支骁勇之师的存在。往近的说,毛泽东在1970年接见黎笋的时候说:“将来老挝决胜的时候,可以到广西招一些壮族人。壮族人很能打。过去军阀白崇禧和李宗仁就是靠壮族人。”

对壮族人能打的原因历代都有记述,西汉大尉田蚡说:“越人相攻击,固其常。”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邕州溪峒之民,无不习战,刀弩枪牌,用之颇精。峒民事仇杀,是以人人习于战斗。”越、峒都是壮族的古称,历代人都认为因为他们乐于互相仇杀,所以锻炼出了习于战斗的好身手。

《岭外代答》里还记载了一则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有次一个官员要出远门到钦州,担心路途不安全,就从峒人村落雇了几个从人同行。路上,碰巧有一只鹿跳跃出来,这几个峒人光着脚,徒步围追,活活抓住了鹿,割了肉烤了吃;有老鹰在天上飞,一个峒人手起一箭,将它射了下来。一个晚上,住在旅店里 正好碰到一伙盗贼,人人面有惧色,唯独几个峒人“整暇以待,盗不敢前。”

明朝卫所军糜烂,朝廷无奈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各地的客兵身上。嘉靖年间,天下最有战斗力的部队都涌到了江浙:京营神枪手、涿州铁棍手、保定箭手、辽东虎头枪手、河间府义尖儿手、河南毛葫芦兵、汉中矿徒兵以及广西狼兵和湘西土兵等等。这里面河南的嵩县毛葫芦兵比较奇特,嵩县兵是矿徒,善长走山路,“专以凿山为业,杀人为生,号毛葫芦,是因为箭袋用兽皮制成,看上去毛茸茸的,故名。”

三教九流的客兵中,以广西的狼兵人数最众,名头最大。《筹海图编·附录客兵》载:“广西狼兵于今海内尤悍……东兰、那地、丹州之狼兵,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

征调广西狼兵,是抗倭总督张经的主意。张经曾总督两广军务,深知当地狼土兵的骁勇善战,因而力主远调狼兵御倭。他选中的狼兵,是名气最大的田州岑氏兵。

2、六旬女首领率“不可败兵”出征

田州岑氏的历史源远流长,田州是今天广西右江地区的田阳县,岑氏的始祖则是北宋名将狄青的部将,几百年来一直世袭守卫本土。张经征调时,田州土司首领岑猛已死,其妾瓦氏夫人主持大局,已经年近六旬。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嫁与土官岑猛后,改姓为“瓦氏”。岑猛早年因起兵反明而被杀,儿子同时战死,其孙岑芝也在几年后战死。瓦氏独力处理州事,“躬为规划,内外凛然。”经历了家族巨变的瓦氏抱着替家族洗清耻辱重立荣誉的念头,欣然接受了朝廷的征调。

图:电视剧《瓦氏夫人》剧照

瓦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朝另一个著名的女将:崇祯年间的秦良玉。两个都是少数民族首领之妻,瓦氏是壮族,秦良玉是土家族;两人都英勇善战,并拥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私人武装:瓦氏是狼兵,秦良玉是白杆兵。甚至在年至6旬携幼孙出征这一幕上也惊人的相似。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著居民中一向有女性首领的传统,岭南冼夫人、瓦氏夫人、秦良玉都是著名的女首领。至于中原地区,出现女首领的可能性则非常小,特别是宋代以后,礼教严苛,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怎么可能有机会上阵杀敌。宋朝最有名的女将,杨家将里大名鼎鼎的佘太君,出生西北大族折家,羌人后裔,党项族。近代,有学者查阅地方志考证出杨家将中另一个脍炙人口的女英雄——“穆桂英”的出处:杨家将长期镇守边关,曾娶少数民族鲜卑人之女慕容氏,“穆”乃是“慕容”的讹传。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瓦氏亲率两个年幼的曾孙岑大寿和岑大禄,以及田州、南丹州、归顺州、东兰州和那地州等地狼兵共6872人一同誓师出征。瓦氏夫人豪言道:“我自备军粮,不效尺寸,何以归见乡党?是行也,誓不与贼俱生。”

瓦氏夫人对胜利为何如何自信?

瓦氏夫人出征时携有战马450匹,全是当地的德保矮马。德保矮马是世界稀有的优良马种,它是世界上最矮的一种马,只产于广西德保、靖西等地,貌虽不扬却善爬耐驮。这一点和狼兵坚忍不拔的特点如出一辙。土司兵是奴隶制下的私人武装,生死取决于首领,所以士兵作战一向勇猛无畏。而岑氏兵法又有独到之处:“七人为伍,六人击刺,一人割级,所获功绩,七人共分之。凡一人赴敌,一伍争救,若没一人,必斩一伍。”除了七人阵法,还有两人为一组的野战法,临敌时两人一前一后,执枪者突前,执弓弩者在后,口衔刀手持矢,矢射尽,扔掉弓弩抓起刀,与枪兵一起战斗。

千锤百炼的阵法,连坐的残酷军纪,使得“其兵可死而不可败”,这正是瓦氏的自信所在。

3狼兵的神话终于破灭

东南的百姓听到狼兵出征的消息个个奔走相告,认为骁勇无敌的狼兵—到,倭寇即将败亡。不过出自对客兵的畏惧,瓦氏部行军到江苏丹阳,“丹阳尹避而不出,居民复闭户不纳。”千里迢迢赶赴前线的狼兵被泼了第一盆冷水,疲惫的将士只有打消歇息的念头,继续前行。

瓦氏到了苏州被泼了第二盆冷水:苏州知府林懋举把城门紧闭,不许狼兵入城,让他们在城外搭帐篷。当然,苏州知府这么做是有“祖宗旧制”的:“凡征调狼兵,所经过处,不许入城!”一方面需要狼兵解燃眉之急,一方面担心狼兵的“贪淫、

剽掠之性”,地方官有地方官的苦衷。幸好张经闻讯急忙赶来,劝喻道:“野人慕苏松之胜久矣。万里远来,藉以靖难,当推诚待之,若防闲如寇,焉能得其心也!”终于说服苏州知府开城迎入。

东南官兵得到狼兵的增援,兵威大振,倭寇听到狼兵已到的消息,闻风震慑。

一心立功的瓦氏很希望速战,朝廷派来的钦差赵文华也屡次催促派狼兵剿贼。稳重的张经却认为狼兵“勇进而易溃”,不能托大,要等保靖、永顺的土兵到来,合力夹攻才是万全之策。

不久,狼兵和倭寇的白刃交战终于开始了,但几次规模不大的接触战后,结果出乎意料:狼兵损兵折将,“可死不可败”的神话终于破灭。

第一次,总兵俞大猷派狼兵出哨探敌,落入倭寇的埋伏,狼兵头目钟富、黄维等十四人战死,损兵大半;《吴淞甲乙倭变志》上记载:“群倭围瓦氏数重,杀其家丁数人及头目钟富。瓦氏披发舞刀,往来冲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夺关而出,马上大呼曰:‘好将官! 好将官!’尽愤。当日,诸将拥甲不前援也。”明朝官兵畏倭如虎,不肯救援,瓦氏血战后大呼“好将官”当然是怒极反讽。

图:广西百色田州镇瓦氏夫人墓

次日瓦氏夫人的侄子岑匡,自持勇力独自出哨,贼兵掩至,岑匡力战杀四贼,自己也人马俱毙。此后,倭寇三千余人南来金山,游击白泫率狼兵迎战,贼鼓众来冲,狼兵死伤甚多,全军大溃,白泫被围数匝。又是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亲自出场,“披发舞刀,往来突阵”,才突破重围救出白泫。

直到1555年5月,郁郁不得志的广西狼兵才得以扬眉吐气,瓦氏夫人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朝廷赏赐,被诏封了“二品夫人”,广大了门楣。 当时,四千倭寇突犯嘉兴,张经分遣参将卢镗率部分狼兵和保靖兵驰援嘉兴;总兵俞大猷率部分狼兵和永顺兵,扼其归路;副总兵汤克宽引舟师从中路击之,倭寇大溃,斩首一千九百八十余级。东南御倭战争此为第一功,史称“王江泾大捷”。此后,狼兵又在陆泾坝战役中,斩获倭首三百余级,烧毁海盗船只三十余艘。

4宁遇倭贼,毋遇客兵

时有民谣:“花瓦家,能杀倭。”江浙地区的百姓是爱憎分明的,早期瓦氏夫人率领的狼兵“颇有纪律,秋毫无犯”,但后期的狼兵完全成了扰民的虎狼之师。

庞大而混杂的客兵,素质不一,习俗各异,被临时拼凑到江浙这一富庶地区来,军纪就成了第一难题。张经在派系斗争中被朝廷冤斩之后,客兵更成了失缰的野马,《筹海图编》里有如下记载:“弃戈鼠走,所过道路,率又逞其狼豕贪残之性,白日剽掠,昏夜则污渎妇女,一或捍拒,则露刃而哗,杀人无忌,故谚曰:宁遇倭贼,毋遇客兵;遇倭犹可避,遇兵不得生。”各地的土司兵对民间的搜刮之狠之密无以复加,当时一伙流寇这样对老百姓调侃:“别抱怨啦,我们最多是梳子,他们土司兵是篦子。”千里迢迢调来的援兵,居然比倭寇对老百姓的危害更大,真是搬了石头砸自己脚。

值得一提的是,明王朝之所以喜用土司兵,不是单单因为其骁勇。汉兵出征安家、行粮两项银子,而土司兵只给行粮,每个士兵一天只有一分二厘银子,再算上土司头目的克扣,穷年在外征伐的土司兵不掳掠,实在没法生存。

拿狼兵来说,自张经死后,加上七月瓦氏因病离开前线,失去头目约束的狼兵开始了对民间的大肆劫掠。明人严从简记述道:“初至,甚有纪律……经去后,又随阃帅往来年余,竟无成功而还。于是所至骚扰,鸡犬不宁。闻瓦氏兵至,皆闭门逃出,殆与倭寇之过无异焉。”

再有,民族和生活习惯的迥异,也使狼兵和当地百姓的误解、对立越来越严重,比如狼兵皆以白巾扎头,是岭南人的习俗,当地人就反感:怎么像天天死人戴孝一样。再如狼兵“日需蛇犬为食”,江浙人不理解,骂他们是狼人。

有明一代,狼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军事组织,屡屡被当做救火队员,被朝廷用于平叛、抗击外寇所征调。崇祯年间,大名鼎鼎的宁远守卫战中,袁崇焕的守城卫戍部队中就有五千广西狼兵。

到了清代,土司兵被征调的几率大幅减少,加上清政府大刀阔斧的“改土归流”,“狼兵”终于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