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东北题材的农村电视连续剧(十部必看农村电视剧)

东北题材的农村电视连续剧(十部必看农村电视剧)

更新时间:2022-01-13 23:37:52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呈现出复兴态势。这其中让人喜闻乐见的作品有《乡村爱情》。

《乡村爱情》2006年播出,继第一部成功后又推出第二部和第三部,曾引起一阵收视热潮。原本以为《乡村爱情》会成为新世纪的"农村三部曲",谁想这部作品却拍成了长篇系列,迄今为止已经播出13部。也可以理解,一部IP成功后便不断开发,毕竟是商业化运作,利润是永恒不变的追求。不知道这部作品后续还有多少部,但《乡村爱情》不断拍下去,总让人感觉剧情已经失控,谢永强从一个青年变成今天的“油腻大叔”。

本文不讨论《乡村爱情》有多少续集。只想做一下对比:同样是东北农村题材,《乡村爱情》与30年前的《篱笆女人和狗》有很多类似之处。两者都诞生于辽宁,故事都发生在东北农村,都围绕家庭生活产生的纠葛推进故事。

在3个方面,两者有相似之处。

第一:故事背景

《乡村爱情》与《篱笆女人和狗》都以东北山区的农村为故事发生地,讲述的都是农民身上的故事。《篱笆女人和狗》的故事背景是80年代,那时候农村的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在改革开放的召唤下,农村也渐渐兴起了农副产业:豆腐坊、照相馆、饭店、鱼塘……而围绕这些个体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但是在感情上,却始终难以逾越保守的传统观念。

在《乡村爱情》里,同样也有豆腐坊、饭店、养殖场、果园……这时候已经是新世纪以后了,对于农村来说,也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这时候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小农经济的农民,而是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乡村爱情》反映的是新世纪青年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演绎的爱情故事和创业故事。因此,从故事背景上来说,两部作品有相似之处。

第二:情节结构

家庭矛盾和情感纠葛,是农村生活的永恒主题。《乡村爱情》和《篱笆女人和狗》一样,都以感情的纠葛为主线。通过感情的曲折经历,讲述农村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篱笆女人和狗》中,枣花一开始就与铜锁闹离婚,枣花与小庚的感情纠葛,茂源老汉与枣花娘的感情纠葛,都逐步呈现出来。作为一个大家庭,茂源老汉也有他的缺点,他不愿意儿子们分家,看不惯枣花与铜锁离婚,思想上有保守成分。而在《乡村爱情》里,不论是王小蒙与谢永强的爱情,谢大脚与长贵的情感纠葛,也具有异曲同工的色彩。谢永强在果园里创业,他父亲谢广坤也有一些传统思想,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

这是在情节结构上,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

第三:人物形象

《篱笆女人和狗》与《乡村爱情》在人物形象上也有相似之处。从枣花、香草、喜鹊、大嫂、枣花娘,到茂源老汉、大哥、铜锁、小庚,在《乡村爱情》里都能找到类似的人物:王小蒙、香秀、谢小梅、谢大脚、刘英母女、谢广坤、王大拿、长贵、王木生、谢永强、赵玉田……茂源老汉与枣花娘,小庚爱慕枣花;长贵与谢大脚,王木生爱慕王小蒙;他们在各自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身份、作用,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篱笆女人和狗》改编自东北作家韩志君的小说《命运四重奏》。《乡村爱情》改编自山东作家张继的同名小说。两位作者都有农村生活的经验,熟悉农村人物,这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基础。


但是,两部作品终究还是有很大不同。

最大的不同也许就在于:

一部是正剧。

一部是喜剧。

在某种意义上,《篱笆女人和狗》有一些悲剧的色彩:枣花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铜锁对她的看法,她和小庚的爱情也经历了曲折;茂源老汉与枣花娘的情感纠葛带有悲剧色彩,他很难冲破民间伦理的约束,只能把这份感情埋藏在心底。他无奈地叹息,佝偻的背影;他的善良与固执,坚强与执着,是80年代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

《乡村爱情》则一扫《篱笆女人和狗》的沉重色彩,用喜剧的方式来演绎现代农村的喜怒哀乐。无论是矛盾、无奈、情感,都被喜剧因素给消解了,因此从整体上来说,《乡村爱情》的色调更亮丽。

2006年《乡村爱情》第一部播出,获得观众广泛好评。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一阵阵欢笑。紧随其后第二部第三部又问世。同样获得很好的收视率。甚至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正是在这个情况下,赵本山后来携剧组召开了一次《乡村爱情》研讨会。当时传媒大学的几位专家教授参与了讨论。赵本山在研讨会上说:"希望大家少夸奖,多提批评意见。"专家们首先承认《乡村爱情》的积极成分,也真诚地提出了批评意见。其中一种批评认为:《乡村爱情》是喜剧,但不能以放大人物的缺陷为基础,而是要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喜剧中,技巧不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要有崇高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怀。

对于这个观点,赵本山有不同意见:

我从来都不是高雅的人,也从来没装过高雅,高雅是从民俗进化来的,没有大俗就不会有大雅。高雅不能和低俗相对,俗和雅应该是一条道上的,大俗既大雅。我们必须经过一个大俗的提炼,才知道雅是什么。我也想高雅……但它不是我的生活。不强调收视率的存在,就是污蔑存在的价值,电视为谁做的?为高雅做的吗?是为大众,为老百姓做的。

赵本山说这话时很有底气。显然他不认同专家的意见。不能不说,赵本山的辩解有他的道理。自古以来"雅与俗"就是有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更容易接受"俗"而不喜欢"雅"。所以"阳春白雪"的作品"和者盖寡","下里巴人"的作品"和者盖众"。赵本山紧紧抓住"俗"这一文化格调,的确获得了不少电视观众,赢得了收视率,不能不说是他的成功。

而这,同时也是《乡村爱情》与《篱笆女人和狗》的另一个不同之处:

一个是趋向于"俗"的,一个是尽量表现地"雅"!

这就让我们再次回到《乡村爱情》与《篱笆女人和狗》的对比之中:诚然,《乡村爱情》挺好看,尤其是前三部,轻松幽默,令观众很开心,也的确部分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情况。但是,与《篱笆女人和狗》相比,《乡村爱情》总像缺少了些什么。


通过赵本山的辩解我们可以看出,《乡村爱情》的文化基调就是"俗"、"快乐",就像赵本山说的: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快乐!他本身是小品演员,曾多年获得"小品王"称号,但是通过赵本山的小品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趋势:他由早期的"寓教于乐"逐步向追求"快乐"也即"通俗"的方向发展。

中国电视剧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张德祥认为:"我们看喜剧,不是让人一笑了之,还需要一笑思之。"

这是很有见地的话。


这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雅"与"俗"的争论。"俗"需要详细解释一下。我们常说艺术品的"俗"主要指两种意思:一种是"通俗",一种是"媚俗"。"通俗"也即"大众化"。以文学作品为例,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都是"通俗"的,但"通俗"而不"媚俗","俗"中还带有"雅"的成分,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有一种家国民族情怀在里面,他写小说时是有寄托的,并非单纯地为了追求惊险刺激!但是,《乡村爱情》后续的某些作品,似乎并非单纯为了"通俗"。

以长贵为例,这个人物很令人喜爱,后来为了救人而溺亡。按理说这个人物已经在《乡村爱情》里消失,但是在续集里,非常诡异的是,长贵这个人物又化名为黄世友,再次出现在《乡村爱情》里,虽然此人已经不是长贵,但演员还是那个演员,角色换成了另一个角色。

说实话,这样的剧情安排实在太随意。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终究是演戏,不必太较真。

但毫无疑问的,《乡村爱情》不停地拍下去,人物和情节出现地如此随意反复,这就不是"通俗"的问题,而是有些"媚俗"了。

这是否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

毋宁说,现在的《乡村爱情》已经不是一部电视剧,而是一部超大型的小品

"乡村爱情"里似乎已经没有爱情。

更多的是搞笑和搞怪!

结语

在谈到"雅"与"俗"的关系时,北京师范大学的王一川教授认为:中国美学传统中,无论雅与俗都要讲究点"兴味蕴藉",就是让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认为:雅与俗不是分裂的,不是矛盾的关系,从大俗到大雅需要增加艺术的"意蕴"。这也是《乡村爱情》受到一些专家批评的原因,尤其是与《篱笆女人和狗》相比,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乡村爱情》缺少“意蕴”,缺少让人“思之”的东西。

但不能不承认,《乡村爱情》是一部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从它的第一部开始就有稳定的收视率。在迄今为止已播出的剧集中,豆瓣评分基本上都在6-7分之上,其中第一部评分最高,达到7.7分,第二部7.4分,第三部7.3分。后面的剧集虽然评分稍低,但也多在6分之上,观众的评论也比较热烈,可见这部剧是很受欢迎的。

《篱笆女人和狗》的豆瓣评分是7.4分,后两部是7.1分。因此,如果单纯比较前三部的话,《乡村爱情》比《篱笆女人和狗》的评分稍高。这是否说明,《乡村爱情》超越了《篱笆女人和狗》呢?

或者说,二者受欢迎的程度不相上下?

尤为主要的是,在追求艺术品的“通俗快乐”和“意蕴思索”之间,究竟是两者都需要,还是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收视率”和“高雅”应该如何调和?

通过两部作品的对比,以及它们各自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