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液晶电视出现横条麻点(液晶电视受潮出现横条)

液晶电视出现横条麻点(液晶电视受潮出现横条)

更新时间:2022-01-06 01:31:49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核心阅读: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我们关注四位文化、科技、工业、农业领域的出彩青年,他们是红色博物馆里的画手、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的博士、获得全国技能大赛冠军的飞机维修工、回乡种植彩色水稻的特种兵。在红色、绿色、蓝色、金色的多彩色调里,他们书写着有趣味、有创意的青春诗篇。他们身上既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又折射出鲜明的时代光芒。(策划、编辑:江西日报首席编辑柳易江

红色展馆的“帅小军”

李俊超在介绍他创作的文创产品。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记者卞晔)暮春四月,一早的南昌市中山路人头攒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门口,前来参观的游客早已排起长龙。 “久等了!”28岁的李俊超快步向记者走来,此前他刚结束一场讲解。

2018年,在成都毕业并工作三年后,李俊超决定回家乡南昌发展。那次在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他被八一精神和纪念馆人气爆棚的氛围深深吸引。听说馆里正在招募志愿者,他当即报了名。

“我是学美术的,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希望借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义务讲解、引导服务……李俊超一做就是半年。2019年,得知纪念馆招聘讲解员,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一轮笔试、面试下来,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的他因专业特长,进入八一起义纪念馆宣教科,成了一名讲解员。

从志愿者到讲解员,李俊超感受到了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八一馆是南昌的宣传名片,讲解员又是纪念馆的窗口,对我来说,要讲好红色故事自然会有压力。”那段时间,非科班出身的他坚持每天学习,时常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每次讲解完,当有观众鼓掌时,我心里都会有点小激动,蛮有成就感的。”李俊超娓娓道来。

李俊超在创作“小军”漫画。

因为有专业特长,他在讲解之余还承担了美术设计工作。在他的画笔下,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全新IP——“小军”,在去年横空出世。

2020年初,纪念馆因新冠肺炎疫情闭馆。除了每周到馆值班一次,他和同事们都“转战”线上工作和交流。他的绘画禀赋,在2月底的一次线上碰撞中被激发。

“能否做一个体现咱们八一馆特色的卡通形象,通过海报形式科普疫情防控的知识以及复工复产的注意事项?”“好啊!用美术形式来宣传八一精神,我会努力画好的。”李俊超爽快地答复了领导。

那段时间,他一边拿着画笔构思,一边在网上搜集素材,遇上值班,就背着电子绘图板和画纸到办公室,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创作。正确戴口罩、开窗通风、勤洗手,一个穿军装的卡通小人在他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历经八天的构思创作,他怀着一丝小兴奋和些许忐忑,将八幅以复工疫情预防为主题的红军形象动漫图片发给了主任。没想到仅仅一两分钟后,就收到了“很好”的回复。“我当时心里长舒了一口气,好开心啊!”李俊超愉快地回忆道。让他没想到的是,主任当晚就写作编辑了文字部分,并为动漫形象取名“小军”。

在学雷锋纪念日当天,以《复工?别怕,活雷锋小军来啦!》为标题,“小军”亮相在纪念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上,同时还推出了以八张动漫图片为主要内容的新媒体作品。由于形象活泼可爱、帅气十足,“小军”甫一出场,就得到了粉丝们的热情点赞。

“继续加油画,争取把小军打造成咱们馆的头号IP。”主任的鼓励,让他信心满满。

此后,几乎每半个月他就会创作一期“小军”系列漫画,在纪念馆“双微”推送。“小军”身在二十四节气中,“小军”动在社会热点里……“小军”的军装,也从最初的红军军服丰富到了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早期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等不同军服形象。“为了体现八一馆特色,戴红领巾的国民革命军‘小军’最多。”李俊超笑着说。

青少年是红色教育的重点群体,也是八一起义纪念馆的主要参观人群。随着“小军”被越来越多游客熟知,纪念馆顺势推出书签、小人等“小军”系列文创产品,在馆内销售。由于价格亲民、英姿飒爽、小巧可人,“小军”很快成为中小学生的最爱,某个产品被卖断货是常事。

有一回路过馆内文创店时,他看到有小孩吵着要买“小军”系列小人。“那一刻真是很高兴,没想到能被小朋友们这么喜欢!”李俊超露出自豪的笑容。

他说,“小游客”年龄小,参观一次也许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对八一精神也很难理解透彻,但通过“小军”系列卡通产品这个小媒介,能给少年儿童留下生动有趣的记忆,激发他们对革命历史的探知欲,有利于八一精神的宣传与传承。

如今,李俊超创作的“小军”系列漫画已近百张,“小军”的形象也愈加生动饱满。他心中已有新目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理解,将八一精神更多融入今后‘小军’的创作,画出更多更受游客喜爱的‘小军’,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走出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军”与李俊超的形象不自觉地在记者脑中渐渐重叠起来。李俊超,不就是红色展馆里的“帅小军”吗?

蓝天战鹰的“新大夫”

熊岑辉在L15高教练机旁。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记者陈化先)“陈记者,你总算来了,我只有半天采访时间啊,咱们赶紧开始吧!”4月19日上午9时30分许,航空工业洪都试飞站外勤机械工熊岑辉刚与记者见面,便催促起来:“现在时间真的不够用啊!”

去年12月荣获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金牌之后,熊岑辉就直接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集训队。“集训队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选手,只有通过层层选拔,才能胜出。”熊岑辉有点着急地说着。

2019年3月,熊岑辉进入洪都公司实习,仅用两年时间就直上竿头。入职第一年,他获得全国职业院校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团体二等奖、首届赣鄱工匠赛飞机维修项目第二名;第二年,他夺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江西赛区第一名,荣获“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能有如此骄人的成绩,与他儿时爱动手“搞破坏”有关。家里电视机、收音机的“奥妙”常常引发他的好奇,但农家孩子不敢对家里“大件”随便“开刀”,而是经常从外面淘些废弃的电器,拆卸、组装、调试。那次把收音机修好的小成就,让他对机器有了特殊感情,也牵引着他找寻自己的方向。

熊岑辉在比赛中。

“他有两大爱好,一是打篮球,二是把玩零部件。”与熊岑辉一同考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又一起被招进洪都公司的陈福增这样介绍。2016年,他自从参加了学校飞机维修集训班之后,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集训基地——飞机房。“在机器面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这是不是有点‘铁人’的感觉?!”陈福增调侃道。

最“奇葩”的是,熊岑辉通过一次“打铁”比赛就拿到了钣金工高级技工证书。在2018年的一次飞机钣金大赛上,比赛题目是将一根长条直角料改成S型,且要一体成型。从直角到S型,考验的不仅是力量,更是精准的耐力。在近三个小时的抡锤中,身为技校学生的熊岑辉,做到了每一锤间隔时间几乎相同、敲击力度基本一致。他交上的“答卷”受力均匀、成型流畅。

“别小看这个高级技工证书,有的人需要参加工作三年之后才有资格考呢。”邱继华对徒弟熊岑辉的动手能力相当认可,不过,他也语重心长地指出:“作为L15高教练机翱翔蓝天的最后一环,要为发动机试车,进行飞机故障排除等,这不仅需要手上功夫,更需要稳定的性格。岑辉性子急了点,还需要再磨炼。”

磨炼,有时就是磕磕碰碰,难免伤及手指。在机械拆装练习中,熊岑辉为了练习在狭小空间打铆钉,经常缩在一个狭窄的、只容一只手进入的小角落训练,稍不留神就打到手指,有时鲜血直流。但他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个不行打十个,十个不行打一百个,直至得心应手。“这就跟打铁锅一样,三万六千锤,少一锤都不行。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当手与工具形成一体时,才算刚刚入门。飞机维修事关飞行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熊岑辉老练地感慨道。

磨炼,有时是大赛前每天十小时以上与冰冷的机器对话,而他却乐在其中。第一次接触活塞发动机和涡桨发动机,他兴奋得眼睛都不眨。他一边欣赏着机器的结构之美,一边牢记着拆装顺序和规范,零部件摆放得整整齐齐,像仪仗队一样。

磨炼,有时是训练已经达到身心的临界点,甚至担心自己能否胜任,但仍在坚持。记得在参加国家比赛前夕,由于训练效率和效果直线下降,以至在一次训练中无法达标,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是教练与他促膝长谈,才让他第二天“满血复活”。

“每参加一次大赛都是磨炼,每跨过一道坎都是胜利。每次看到L15高教练机翱翔蓝天,我心里都无比激动,这是每个男孩都有的梦想吧!”熊岑辉不无骄傲地说。

作为试飞站外勤机械工,从检查、维修、故障排除、消除隐患到部件安装及修复,需要不断调整姿势呼吸和工作心态,在周而复始的“打磨”中,他都在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今年年初,24岁的他迎来“高光时刻”——获评中航集团2020年度“航空工业风云人物”。

收获诸多殊荣,他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把责任扛在肩头,专心、专注投入到集训中,做到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乱,或许,这就是工匠精神,就是那未来的蓝天战鹰“大夫”。

金色稻田的“特种兵”

宋敏自驾拖拉机忙春耕。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记者李芳)“突突突……”在奉新县宋埠镇宋埠村见到宋敏时,他正驾驶着拖拉机,忙着春耕,新翻的泥土黑黝黝的,一片喜人景象。

“李记者,小心脚下!刚下过雨,地里湿滑。”见到记者,宋敏熄了火,从一人多高的拖拉机上一跃而下,快步来到记者面前,动作敏捷、一气呵成,显露出特种兵的身手。眼前的小伙子1993年出生,一米七零左右的个头,笑起来眼睛弯弯的,阳光又帅气。

2013年从武警北京某部退役后,宋敏在外企工作了三年。2016年,他返乡承包田地,做起了“新农人”。

“刚开始亲人朋友都不太理解,好不容易离开农村了,为什么放着城里的工作不要,却跑回家种地?”宋敏快人快语,他说,改变源自一次支教。

2015年,他到甘肃天水支教。在大西北的辽阔土地上,孩子们天真烂漫笑脸与贫瘠生活形成的强烈对比,深深地触动着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帮助更多的人,就需要更大的能量,所以我决定创业!”谈及创业为什么选择农业,他坦言,返乡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觉得年轻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农村天地广阔,是青年可以大展拳脚的沃土。

宋敏种植的彩色水稻。

经过他的多番劝说,父亲划拨了50亩地给他做“实验田”。二十岁出头的宋敏,卷起裤腿当起了农民,但他,要做一个与父辈们不一样的农民。

他多方筹措资金,买来了本村第一台大型拖拉机、第一台联合收割机以及第一架植保无人机,还配齐了其它农业机械。“种地,一年只有一次机会,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干,就要力争干好!”于是,他一头扎进了田里,每天研究、记录、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用心学习、潜心研究,不懂的就向农业专家或乡土专家请教。水稻种植期内,他坚持不使用一滴农药、一粒化肥,让农作物回归最本质的状态,他还开垦出三块试验田,试种彩色水稻。

转眼,丰收的季节到了,田野里金色、绿色、黑色、紫色的稻叶随风摇摆,远远望去,色彩斑斓,空气里弥漫着熟透的稻香味。联合收割机在田野里穿梭往来,纵横驰骋,彩色水稻加上现代化农业操作,引得村民们前来围观。

“第一年就成功了,而且收入不错。”他笑着说,彩色水稻的零售价格,达到了50元一斤。第二年,他扩大种植面积到600亩,不但加种了向日葵、有机玉米等作物,还养殖了土鸡、土鸭、龙虾、山羊……搞起了集科研、休闲、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场。第三年,他在稻田里玩起了花样,用水稻为颜料,在大地上作画。

2019年,他用绿色和黄色两种水稻品种,种出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70”字样和五个五角星的大幅图案,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他还特意在两幅图案之间拉出一条写有“青春之我,创青春中国”字样的大红横幅。一时间,稻田成了美景,成了拍照打卡地。

“年轻人搞农业,果然有一套。”“种地不但赚了钱,还种出个景点来。”……大家对宋敏刮目相看。然而,让人们吃惊的远不止于此,宋敏的奉新县北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吸引了6名本科大学生扎根农村,还解决了10余名贫困户就业。今年,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小目标,“希望种出来的水稻,能成为县里水稻的产品质量标准,同时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我们共同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已经设计好稻田画的图案,下一步将按照图案把彩色水稻种下去,到秋天时,稻田里又会长出一幅美丽的画作了。”说话间,宋敏领着记者来到了宋埠村村级团员青年合作社。合作社里学习室、阅览室、工作室、直播间,一应俱全,“别小看这个合作社,成立以来,已为村里的年轻人做了不少事。”

作为团县委团青社的社长,宋敏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做优秀青年带头人。他当选为共青团十八大代表、成立了“农村青年创业联盟”、建立了县级农村青年人才库、发起了服务农村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定期组织县单身青年相亲联谊活动……

“这么多工作、这么多身份,忙得过来吗?”记者问。“忙并快乐着!”宋敏说,年轻人要有使命感,要不负青春、不负时代,“我曾经是部队里的特种兵,如今我要做乡村振兴的‘特种兵’!”

绿色奥秘的“翻译者”

于德水在实验室培育庐山麻皮土豆苗。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记者齐美煜)来江西,上庐山,研究庐山麻皮土豆,对38岁的于德水来说,一切都是缘分。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犹如一块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科技人才,其中,就有原本在外省高校任教的于德水博士。

研究庐山麻皮土豆,是于德水深思熟虑的选择。一是结合所学专业。他的研究方向是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二是结合当地特色。庐山麻皮土豆是庐山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受种植区域限制,价格堪比牛肉,供不应求。利用所学,找出其中奥妙,让它的种植不受限于特定区域,助力当地产业发展,这是他的目标。

谷雨时节,记者上到庐山,见到了这位致力于探索植物生长奥秘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个头不高,敦实健壮,皮肤黝黑。

“走!我们先去地里看看。”在猕猴桃园的一分半试验田里,松软的泥土中,庐山麻皮土豆已抽出新叶,叶子绿油油的,看起来很精神。

形如土鸡蛋、皮糙有麻点的庐山麻皮土豆。

“生长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内生菌多样性的改变,进而对土豆的代谢途径产生影响,使得薯块外观形态和营养成分发生变化。目前我们要利用内生菌改造土豆以及其它作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内生菌资源。”他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生怕踩到土豆苗,发现杂草便立刻蹲下拔除。

看完试验田,我们又去实验室。“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有些步骤我们是同时进行的,比如在不同条件下分别种植庐山麻皮土豆和培养无菌苗。”每个10厘米左右的玻璃培养瓶里,都装着2厘米左右厚的MS固体培养基,上边生长着一株幼苗,很嫩,只有大头针粗细。

除了专业知识,他还幽默地向记者讲了些“小花絮”。“庐山麻皮土豆耐煮、味鲜,庐山人喜欢用它炖肉吃!是一道上等的招牌菜。讲个趣事,有次我宿舍进了老鼠,屋里放着的普通土豆和庐山麻皮土豆都没幸免,但是,普通土豆只被啃了一两口,而庐山麻皮土豆却被吃得没剩多少,哈哈!”

常人看来,科研高深枯燥,但于德水认为,科研的过程就像闯关,一环接一环地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解决到最后,成果出来的那一刻,可以让人觉得前面遇到的挫折都是值得的。就拿培养无菌苗来说,他起初拿薯块做材料,但由于气候等多种原因,效果不佳。看着玻璃培养瓶里的幼苗基本上被霉菌覆盖,很是郁闷。但他决不放弃!最终,用茎段达到了预期效果。

随着交流的深入,这位绿色奥秘的“翻译者”展露出文艺的一面。他爱读苏轼的诗词,欣赏苏轼的豁达。他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一直在脑海里萦绕。“做科研,得从容不迫,心怀家国。”他对科研的热爱,甚至能在孩子的名字里找到踪迹,大儿子单名一个“禾”字,小名叫“大麦”,因为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做的是与大麦相关的研究。

面对科研和生活的压力,他一路走来,内心也有过挣扎。“前几年春节回河南农村老家,有的长辈不太理解我做的事,说白瞎了这么高的文凭,转一圈又回地里去了,挣的钱还没外出打工的多。哈哈,我觉得吧,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他挣多少钱,而是他能给社会带来什么。”

在于德水眼里,小土豆蕴藏着大世界。“土豆是除玉米、小麦、水稻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已于2015年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内生菌多样性对土豆品质的影响,将有可能提供一条生物安全、民众接受度高的方案来提高土豆品质和产量,进而缓解由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和环境压力。”

因为研究庐山麻皮土豆,他对庐山的感情也与日俱增。中科院庐山植物园三位创始人献身科学、报效祖国、艰苦创业、以园为家的精神,在他心中的镌痕越来越深,激励着他勇往直前。“科技并不‘高冷’,它会释放温暖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工作者扮演着‘翻译’的角色。我也在努力,成为一个好‘翻译’。”于德水的眼里,闪烁着笃定的光芒。

编审:冯星星

监制:邵平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