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国电视连续剧发展史)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国电视连续剧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2-01-14 00:45:08

《我去2000年》是朴树1999年初写给未来的期盼与迷茫,每一个站在这个世纪交界口的人们都怀着相同的情思迎接这个未知与挑战的时代。

但是对于我们祖国来说,这个时期可谓是好事连连。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不仅标志着我们与那段屈辱的历史划清界限,也向世界宣告了我国主权的不可撼动。而2001年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以及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不断攀升的经济实力,中国也在这一年很体面的立于世界大国之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气氛下,有一支神秘的队伍正在悄然席卷北上广各大售楼处、营销中心,这就是著名的温州炒房团。他们每去一个楼盘,几分钟就定下数栋楼,你没听错!不是套,是栋,据说最疯狂的时候157人三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当时他们炒房的逻辑很简单,先交少量资金定下房子,然后几个月间等房价上涨就开始抛售了,所以可见那时购房门槛确实很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温州炒房团的出现不仅揭开了房地产行业的秘密,也暴露了行业交易存在的漏洞。我当年在北京就听说过,一位开发商地块拆迁都没完成,售楼处也没来得及盖,仅仅用一辆二手桑塔纳去报社置换了几版广告,就把房子卖完了,甚至土地手续还没办下来,房子就卖完了。

2002年央视一档节目中抛出“当年房产泡沫已经超越1993那次,中国房地产的冬天就要来了”的声音,发表此番言论的魏杰还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楼市不崩盘,我就去跳楼”。此番言论并没有阻止房价的持续增长,但央行联合国土资源的政策来了。

第一:央行针对房地产市场限制了开发贷的额度,也提高了二套房首付比例,利率也随之上浮。

第二:叫停原有国有土地出让方式,正式推出土地“招拍挂”制度,2004年全面执行。

但这些抑制房价的举措,因为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戛然而止,为了挽救当年严重下滑的国民经济,保住经济持续增长,住建部发布了“国八条”刺激全国房价再次上涨。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4年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落地,但收效甚微。火爆的楼市催生了第一个百亿房企的诞生,那就是合生创展。今天亿万年轻人心中的神,“EDG”电子竞技战队就出自合生创展大公子朱一航之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5年政府把稳定房价作为政策制定出发点。

2006年国家发布《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开始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

2007年国家开始采用收紧金融政策、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至4成、利率基准上浮1.1倍、央行加息上调准备金率,加强海外投资地产项目的审批。国家连续几年的政策组合拳才将暴涨的房价抑制住了。

但随之而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干掉了美国金融行业的百年企业,整个华尔街受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使得全球经济严重下滑,国内进出口行业也受损严重,国有四大行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赤字。房地产行业也在政策控制和外部经济环境下应声下滑。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8年王石抛出了“拐点论”,这也是中国房地产发展黄金十年间,第一次来自开发商内部唱衰的声音。随后万科带头降价出货,富力成为当年的退地王,恒大全国37个项目停工,据说许家印整年都在陪香港地产大佬打牌,谋求翻身机会,老百姓此时持币观望严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观房地产行业这黄金十年发展期,人们已经从围树而居的张大民变成了上海蜗居的郭海藻。从原来一门心思争名额、托关系,争分配,到现在一门心思搞钱屯房子。十年间房子已经从一个满足居住需求的实物,变成老百姓眼中升值保价的金融工具。

位于上海市中心繁华之地的申江名园,2001年开盘时房子价格每平米6000元,2002年二期开盘时房子价格每平米7000元。从2003年房子每平米1.1万元到2004年房子每平米1.6万元,直到2005年房子每平米2.4万元。不到3年半价格就翻了4倍。从这个项目的价格曲线就可以看出当时房地产疯狂的增值速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说2001年,一对兄弟将挖到的第一桶金30万元,每人平分15万。哥哥拿去炒股,3年间赔了9万,弟弟拿去买房3年间赚了56万。当时还有一个有趣的对比,就是股票分析师喊那支股票涨反而跌,经济学家喊房价过高会崩盘,楼市反而越升。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博弈和论证之中,房地产也成为了国家支柱型产业,人们也渐渐接受了高房价的事实。

而在高房价之下举全家资源买房也成为了一种存活在大城市的普遍购房方式。80、90后的基本在独生子女政策下长大的,两个家庭供给一对年轻夫妇就成为了常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遇到有先见之明的家长,将手里剩余的资本提前置换成房子,为孩子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对于还未成婚的孩子来说,空置是必然的,还给国家平添了许多空置率。

如果买房子就在眼前,成为刚需里的“刚中刚”,那就是一个生存的问题了。掏空父母和小夫妻的所有积蓄,孤注一掷买一套一二线城市的蜗居房,有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壮。

电视剧《蜗居》中郭海萍夫妇买房子站脚上海,就是当时中国典型的买房例子。虽然为了买套房子,祭出一个妹妹显得比较极端,但也反映了在高房价下人们的生存心态。与他们有着鲜明对比的是一对远不如他们努力的上海夫妻,最终也祭出家中老者的生命,换得一套和他们一样价值的补偿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我们地产发展史,前面说了很多时代和宏观的事情,但是此时下沉到微观生活来看买房者的实际情况。偶然间发现这两者虽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也相互推动着时代前行。

比较计划经济时代,房子是一种无价的资源,郭海萍夫妇有可能因为工作出色被调到上海工作安居,也有可能连上海都来不了,在家乡等着组织给分配房子。

但是房改之后,二人为了发展能先租房在上海为之而奋斗,至少这个时候的房子是能靠努力和机遇得到,而并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非卖品。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说:中国楼市最大的问题是消费不起冰淇淋的郭海萍要买房子。

还有一句流传于企业家之间的名言叫:海大鱼大。

楼市的火爆会带动着很多相关行业增值,那么在这些行业的人们收入也会增加,只要国家把控好资金不外流,形成内循环,那么未来都会照顾到的。

片中郭海萍最后开了一所自己的学校,假设还有后续,她一定会赶上教培行业的红利,那么那个时候她会很坦然的买到自己理想中的房子。先立业后成家,靠努力换实力一定不是一句空话。

回到我们的主线,其实2008年国家再度出手救市,央行也在不遗余力通过调控刺激楼市,同时也正是开启了国家第二次住宅去库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2009年一剂猛药下去,楼市直接回暖,全国房价增长率直冲百分之23。这次变革也成了房地产主流化市场,分流下沉的转折点。这也成了诸多中下游房地产开发品牌逆袭的关键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