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现代电视的发展过程(80年代电视的发展过程)

现代电视的发展过程(80年代电视的发展过程)

更新时间:2022-01-12 07:08:07

文/陈树森

热闹的高音喇叭

1949年11月7日,在长沙市天心阁89号的一栋楼房里,一道具有历史意义的无线电波传向三湘大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由此拉开了湖南广播、电视业的崭新一幕。它当时用的是一台100W的7M11程式圾活机发射,一个月后改用组装的一台300W中波机发射。

我正式听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则是在1958年。那年我五岁,老街上的户籍民警谭户籍拉来一套广播喇叭收扩音设备,还有一个留声机(放唱片的电唱机),放在我家隔壁的一个邻居家里,然后把好几个高音喇叭安放在老街的几处路灯电线杆上。

那位谭户籍民警启动设备后,整条老街顿时喧闹起来,广播喇叭里播放的是人人都会唱的《社会主义好》。这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歌曲让人们一听,顿时就会觉得社会主义就是好,幸福生活已经来到。不过这样的热闹场合没有几天,这套设备又转移到别的街道上去了,从此广播电台的声音一别经年。

最简单的收音机

再次听到这久违的电台之音已是1963年了,那年我十岁,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的苦日子里过来,城市有个别普通百姓家里开始出现一种极其简单的矿石收音机。矿石收音机由两块拇指大小的磁石和一副耳机或一个直径约八厘米大小的纸盆喇叭所组成,两端连接上外接天线和地线,即可收听到当地最强大的中波公众无线电广播。

最原始的矿石收音机

这简单的收音装置是在邻居家一读初中的徐姓大哥手中见识到的,第一次见到这种最简单的收音机十分新鲜。当我带上耳机,听到里面传来美妙动听的电台音乐时,那一瞬间感觉世界真是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

1964年,在当时的窑岭东风钢厂工作的表哥给我们家装了一个直径为25厘米的舌簧喇叭收音机,这个收音装置由喇叭和二极管组成,当时的价格为5元左右。但这种简单的收音机仍属于原始的矿石收音机的范畴,无需电源,即可收听中波段广播,只不过是由二极管取代了矿石而已。二极管单向导通的原理,即可检出无线电波中的音频信号。

这种收音机需要自己制作天线和地线,天线需要约直径一毫米的去绝缘层的裸铜线绕制成一圈一圈的天线网络,然后用竹竿伸至屋顶以接受无线电信号,地线则是用一根一米以上6毫米直径的钢钎打入地下,浇上水,再接上绝缘铜线至喇叭则大功告成。

舌簧喇叭矿石收音机

当年表哥给我们家装的那个简单的广播喇叭,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外来信息的窗口,我们是听着这样的广播喇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个简单的广播喇叭只能收听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中波声音,而且声音也不大,我们细伢子耳朵好,两米左右基本能听见,但我外婆上了年纪,耳朵不灵光,遇上播放湖南花鼓戏时,老人家总是要把耳朵凑到喇叭旁边才能听清楚,过上一阵戏瘾。

原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地址就是现在的省军区的对面高原红酒店,发射基站也就建在电台的大楼顶上。附近的居民反映,他们的矿石收音机根本不要天线,随便拿一根裸铜线绕两圈,伸出窗外即可,地线则只需把一根导线接在自来水管上就能收到电台的声音,而且声音还蛮大。后来发射基站迁建到现在洪山桥桥南西面约两百来米河堤下的一片菜地里。

细伢子最喜欢“小喇叭”

当年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分早、中、晚三段时间播音。早上播音时间为5:30至9:00,中午为11:30至1:30,下午为17:30至23:30,每次播音之前的开始曲目为《歌唱祖国》。曲目播完后一名播音员会亲切地说道“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早上播音时间,今天是**年**月**日,农历**年**月**日”,及早上播音节目的主要内容等等,就是现在电视节目的开场白。

那时早上播音时间的重要时段是七点档的新闻,一般国内外重要新闻都会在这个时间播出。中午的播音时间大人们都比较关注13:00的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分析。晚上的播音节目时间较长,节目也比较丰富。

我们细伢子最喜欢听17:00的“儿童小喇叭广播”,播出的内容,很适合少儿的口味,特别是少儿科普类节目大受孩子们的欢迎。17:30有一档长篇小说连播时间,我听过《欧阳海之歌》和《桥隆飙》《烈火金刚》等小说。

19:00有一档农村节目,内容包括农业政策、农业发展、农技知识等等。在当年那样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一档节目对偏僻的湖南乡村和当时人民公社的生产和农业指导,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据我所知,文革后不久,长沙县各公社便设立广播站,(后来叫乡)广播喇叭即安装到各大队(后来叫村),七十年代长沙县成立了专门的广播电台管理机构,广播专线安装到户,对于广大农民的思想宣传、农业耕作指导,除了少量的乡村干部,依靠的就是农村广播。

20:00的播音时间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联播节目,也是最权威的官方新闻和声音,20:30至22:00是音乐、戏剧、广播剧和电影录音剪辑的时间,那时候没有钱看电影,大多数电影都是靠听电影录音剪辑而了解剧情的,其实那个年代能够“听”电影也是蛮过瘾的。22:00过后还有半小时新闻重播时间,这一天的播音便在二十三点半结束。

这种无需电源的矿石收音广播,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原生态广播音响”,它不要费用,成本低廉,到时响了,到时停了,声音不大,刚好听见。感兴趣时,凑上前去认真听一下,不想听时,也不影响你,似有如无。这种广播收音装置对天地线特别敏感,没有声音了,把架设的自制天线取下来,用砂纸打磨一遍,再重新调整一下方位,把地线浇上一些盐水,其声音又可增加上十个分贝。

1966年8月文革开始,这时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开始曲目由《歌唱祖国》改为《东方红》,广播节目的播音时间仍为早中晚三个时段。但随着文革运动的深入发展,广播电台打破时段的安排和束缚,随时随地向全省人民第一时间播放“最高最新”指示。

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感觉那广播电台的播音整天几乎就没停过,有时半夜三更还有最新指示发出,电台播出后,不出半小时,大街上便锣鼓喧天,游行呼喊,热闹得很,整个长沙城都很亢奋。

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1971年,湖南大学电机系的一位友人,帮我们家安装了一个带有三极管功率放大器并有磁棒线圈的收音机,因为有功率放大,其音量一下子倍增,还可调大调小,满屋子都能听到。

不仅如此,友人还用三合板做了一个现代汉语词典大小的盒子,把这个收音装置装在了盒子里,俨然就是一收音机了。里面安上两节大号电池,开关一开,便能收听到广播,和我们以前听了六七年的最原始的二极管喇叭相比,简直是鸟枪换炮了。

这个小玩意深得我母亲喜爱,家务闲下来的时候,总爱把它放在身边听上一阵,热闹热闹。那时我们刚参加工作,工余时间回到家里,这个收音机几乎也是我们最主要的精神食粮来源了。

那个时候电台广播的特色就是,中央文件多,最高指示多,批林批孔夹批走后门,各种大批判多。音乐类的节目主要是八个革命样板戏和钢琴伴奏《红灯记》以及大型钢琴协奏曲《黄河》,因此我们这一代人对样板戏的记忆,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熟悉,那可是刻骨铭心的。不过这些音乐作品几十年后仍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个自制的收音机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十年的光阴,然而这十年的维修却有赖于我的一位初中同学。他是我初中的一位哥们,一个文质彬彬,透着书卷气的哥们。这哥们初中毕业时因家庭出身问题被分配下农村,但六八年他哥哥已下放郴州,且长时间未上调回城,因此他父母怕他重蹈大儿子的覆辙,坚决不再让他下放,他便一直呆在家里成了一“宅男”。

我这位同学也是个自强不息,发奋之人,且有着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呆在家里八年,除了自学完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外,还学了一门电工手艺,强电弱电都很在行。因此,每当我家的自制收音机不响了,拿到他家里,他总是手到擒来,三下五除二就帮我搞定,遇到有元件损坏需要另配时,他还自掏腰包,帮我解决。

那些年,多亏了这位老同学,我家那台收音机才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工作”。因此,我的这位同学也是我母亲晚年记忆最深的哥们。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后,这位同学考入长沙基础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几年后再读研,后来分配在国防科技大学教书,近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磁悬浮列车的研究与开发。

从港产收录机到台湾产的黑白电视机

八十年代初,我们家兄弟姐妹均已参加工作,家境逐渐开始好转,大家一商量,决定让我家那台自制收音机彻底更新换代。于是我们跑到小吴门百货商店,就是现在的瑶家山寨饭铺买了一台256元的香港产的双声道立体声收录机,集收音录放于一体。

当我母亲看到我们把这样先进的收录机提回家后,高兴得如获至宝。这台收录机不仅可以调出多个电台的播音节目,而且音质优美,保真度好,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播放录音磁带。

收录机

又两年,黑白电视机开始普及,我们又为父母亲购置了一台12吋台湾产东宝牌黑白电视机。这下好了,电视机不仅有声音,还有图像,年迈的父母未曾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样“有图有真相”的电子设备,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感叹之余,更是幸福感爆棚。

由于我们家的那台电视机是当年老街小巷里最早的电视机,每天晚饭后,左邻右舍便都到我们家里陪着我父母看电视,广播、电视让我父母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黑白电视机

1985年7月正是起伏的那一天,天气极其炎热,母亲吃过晚饭后,照例躺在竹铺上歇息看电视。晚上九点多钟,当看完香港电视连续剧《万水千山总是情》第三集时,突发心脏病而溘然长逝,前后不到半小时。母亲走得很急,但很安详,因为《万水千山总是情》的电视给了她老人家安详远行的理由,人间千山万水情缘不断,远去的天国也应如此。

我当时家住长沙县泉塘,正备战大专毕业前的考试复习,未能为母亲送终尽孝,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受益于广播电视大学

1982年8月,我考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以广播电视教学为主要手段的大专学习,再次深层次地与广播电视结下了深厚的的不解之缘。

当时的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是各单位学员,由各局属系统集中办班对学员管理并进行辅导授课学习,正式教学则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会同国内知名教授所编的教材为课本,并以广播电视教学为手段而授课,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则以FM98的调频广播转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课程录音。

为了支持我的电大学习,老父亲专门从一邻居手里转买了一个港产调频收音机,当时国内的无线电生产企业都只能生产普通的调幅波收音机,那个港产调频收音机市价四十元,耗去我一个月工资。

当问及懂无线电知识的人才知道,调频收音机比普通调幅收音机的声音保真度更好,频率抗干扰能力更强。在这个调频收音机里我聆听过现代汉语大师张志公、古汉语大师王立、中国通史教授李培浩等名师的授课,让我一辈子受益匪浅。

湖南广播电视塔(四木供图)

幸福的彩电时代

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发展时期,广播、电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两者开始合流。我自己家购买的第一台电视机是1985年10月

那时候电大刚毕业,陡然一下子从紧张的读书学习的生活节奏中解放出来,业余时间便一下子充裕起来,于是有时间看电视了,便花415元从中山路百货商店买回了一台14吋的韶峰牌黑白电视机。虽是国产品牌,那质量可是没得说的,几乎从来没有出过故障,图像声音清晰稳定。

不过那时候的电视频道好像只有三个,一频道是中央台,九频道是湖南台,四频道是长沙台。这台电视机十余年不坏,后来我把它送给一对乡下的“五保老人”夫妇了。

14吋韶峰牌黑白电视机

1990年,我又花三千元购置了一台22吋国产组装的“三洋牌彩电”。从黑白到彩色,是电视机的划时代重大变革和发展。从此,电视镜头捕捉下的景物,不仅还原了线条和层次,还还原了色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真实和多姿多彩。


不过九十年代的彩电生产工艺还停留在电子管与玻壳一体化的时代,这种彩电能耗高,机身重,摆在桌子上占住了很大的空间,搬动也困难。1999年我换大彩电时,因价格的原因,购买的仍然是电子管玻壳显示器的海尔彩电。直到2010年,我才换上34吋的夏普平面液晶电视机,真正进入液晶电视时代。

据说未来的电视机将会做成一卷报纸的式样,可卷筒携带,铺开观看,现代科技让人们所梦想的一切变得皆有可能。

34吋液晶平板电视机(四木供图)

电视的问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早已成为人们大年三十的一道最重要精神晚餐和视觉盛宴乃至民族风俗。央视春晚起源于1979年,正式开办于1983年,2014年被定位为国家项目。

央视春晚涵盖小品、歌曲、歌舞、杂技、魔术、戏曲、相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把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及海内外华人带入到狂欢之中,打造“普天同庆,盛世欢歌”的节日景象。大年三十的春晚节目播出时段,城市万人空巷,乡村万家团圆,人们围炉向火,在享受团圆的天伦之乐的同时尽享春晚节目所带来的欢乐。

央视春晚

我们这一代人与广播、电视是 “迟来的爱”“相见恨晚”,我们与广播、电视共同成长,广播、电视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也见证了这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和沧海桑田的巨变,享受着电子科技带给我们快捷的信息和多彩的世界以及无数的视觉盛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岁月静好,生活多姿。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陈树森,编辑 | 明明。部分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