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豆浆机>

适合高原使用的迷你豆浆机(小型迷你豆浆机咋用)

适合高原使用的迷你豆浆机(小型迷你豆浆机咋用)

更新时间:2022-01-20 06:15:52

蒜苗回锅肉、土豆丝、萝卜炖猪蹄……寒冬时节,在海拔4400余米、室外温度接近零下20℃的川藏线邦达兵站,官兵们正热气腾腾地享用午餐。

盘子里的绿色蔬菜,可都是自给自足的新鲜蔬菜。正如前不久的报道所说,现在,川藏线上所有兵站冬季全部能吃上自产的新鲜蔬菜了。

狂风卷着沙粒吹过来,夹生的米饭还硌牙

说起这些年高原兵站的变化,官兵们如数家珍。在海拔3750米的左贡兵站,一封已退伍50年的老兵的来信,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艰苦的年代。

川藏公路,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大动脉,要跨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要穿越14条河流,平均海拔3500米,80%以上的公路处在陡坡和悬崖地带,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全长2100公里。

1953年,在川藏线即将全线通车之际,某汽车团班长王忠和带领5名战士,背着锅,带着干粮,在二郎山下用3块石头支起一口锅,搭了一个简易兵站,为过往车队烧水煮粥,一把菜刀、一把砍刀、一口铁锅、一副挑桶就是当时烂池子兵站的全部家当。

烂池子兵站旧址

1954年随着川藏公路顺利通车,为保障过往部队的食宿,沿线开始修建简陋的兵站。

由于条件有限,一些兵站连重金属超标的水资源也相当匮乏,到了冬天不得不凿冰取水;厨房也只能搭建柴火灶,爬山拾柴自然成了官兵们的日常工作。当时没有高压锅,高海拔地区炊事班蒸出来的饭都是夹生饭,加之道路艰险,根本采购不了新鲜蔬菜,好不容易遇上车队执行运输任务能捎带上来蔬菜,又无情地被泥石流、塌方、暴风雪等自然环境耽误。

那个时候,官兵基本都吃脱水菜(干菜,豆皮、海带)、罐头,保障任务重时,餐桌紧缺,大伙都是点着蜡烛和油灯,借着微弱的光线蹲着吃饭,因为院落没有硬化,遇上老天爷不高兴,狂风卷着沙粒吹过来,夹生的饭菜还硌牙。

久而久之,长期缺少维生素,战士们指甲灰裂,脱发严重,有的还患上了高原性心脏病。住土坯房,经常漏风漏雨,老鼠也多,没有围墙,也没有取暖设备,官兵们就算几个人挤在一起,风也会从里到外吹透。至于农副业生产,还仅仅是大家心中的梦想。

邦达兵站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要能在邦达兵站种活一棵树,兵站部就给他记个人三等功。

不过,这种情况一直在慢慢地发生改变……

厨具篇

先解决夹生饭的问题。

柴油灶台建起来了,还统一配备了大口径的高原高压锅,从此夹生饭在3000里川藏线彻底消失了。可是要把米饭做的和内地一样,高海拔地区的官兵还是想了不少办法。左贡兵站炊事员说,他们的秘诀是先将米饭煮到七成熟,再上高压锅蒸。

过往部队官兵虽然吃上了热气腾腾的米饭,炊事班的战士却因为人少工作量大,每天超负荷运行,时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有时候战士们一边削着土豆,一边都能睡着。

某兵站司务长说,他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安排食谱,之后就加入了炊事班紧张的配菜大军中。大厨“刘一手”经常配着菜就睡着了。可不是因为他爱睡懒觉,而是实在太困了啊!每天晚睡早起,平均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

战士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发面。

为减轻官兵的压力,2007年,上级就先后给兵站配发了切菜机、绞肉机、馒头机、包子机、洗菜机、高原新型燃油灶等炊具。2014年,又先后为沿线高原兵站配发了价值480余万的豆浆机、馒头机、烤箱……

为增加菜品的花样,购置了新的烙饼机。

现在,兵站不仅能让200多人同时吃上热菜饭,还可以为官兵提供自制豆浆、面条、米线……

有了这些宝贝疙瘩,战士们基本上都能在晚上10点之前忙完厨房里的事,回到宿舍,吸上一个小时的自制氧,美美地睡上一觉。

果蔬篇

在川藏线上,几十年以来,官兵吃得最多的食物是盒装罐头、腌制的肉制品、咸菜和压缩干粮,常年吃这样的东西,吃得想吐,满身都是罐头和烂菜叶的味道,探亲休假回家相亲都觉得怪怪的。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退伍老兵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在川藏线上工作的恶劣环境时感叹,“那时候,我常告诉自己,条件再艰苦,也要坚持,这是作为军人的责任”。

你们能把柳树种活,也能种蔬菜吧。

说干就干,趁着大雪还没降临,土地还没有冻结。各级领导带领战士们在兵站一侧,抡起镐头,随后的铁锨紧跟而上,两天时间,挖了一个低于平地的小田,然后弄来塑料,搭在棚子上,翻耘了好几遍,又从低处挖了一些土,搀和了以后,刨坑撒籽。

他们种的是韭菜,还有小白菜。菜籽埋进去第二天,几个人就蹲在大棚边儿,盯着泥土看,直到10天后,终于冒出了针尖搬的绿色。这在邦达兵站,旷古未有。种树到种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毛不拔、寸草不生的邦达兵站蓦然间有了绿色。

邦达兵站的果菜园。

蔬菜大棚中的蔬菜长势喜人

近年来,历时4年时间,兵站部所属单位还新改建了日光温室39栋、钢架大棚42栋、猪圈21栋、菜窖15座,确保每个单位至少有一座蔬菜大棚和保温猪圈。

兵站养的鸭子和猪

目前兵站各类日光温室大棚,全年可种出30余种绿色蔬菜,各单位蔬菜自给率达80%,猪肉自给率可达90%,即使遇到大雪封山、暴风雪等恶劣天气,也能基本满足官兵一日三餐需求。

现在,左贡兵站每年萝卜的产量3000斤以上,邦达兵站每年养的鸭子也有300多只。

邦达兵站自制的熏鸭。

咸菜罐头干菜汤,曾是川藏线上的“老三样”食谱。如今,汽车兵吃上“六菜一汤”也不成问题啦!

厨师篇

有了新鲜蔬菜,有了锅碗瓢盆,剩下的,就看厨师手艺了!

众口难调。据说,有的战士吃不惯兵站饭菜,宁愿自己去煮方便面。所以要做一个合格的兵站大厨,满足不同战士的口味,必须时刻精进技艺才行。

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兵站,咋提高技能呢?说白了还是6个字——请进来送出去。兵站部每年选派30余名官兵到培训基地学习,让他们考中高级厨师资格证。目前每个高原兵站均有两名以上的中级厨师。

海通的双色玲珑包、九转乾坤蹄,巴塘的团结包子,然乌的竹筒饭、竹筒粉蒸肉……这都是兵站大厨的拿手菜。

光听名字,已经在咽口水了……

海拔高气温低,饭菜做出来如何保温也让大家伤了番脑筋。云南籍战士探亲归队时,专门带回一堆竹制餐具,战士们发现,竹筒饭不仅保温效果好,口感也好,有着淡淡的清香。他们又买来了50根楠竹,耗时3个多月,自制了300多套楠竹餐具……

隆冬时节,巴塘大站举办了一场“厨王”争霸赛!现场看到,选手们使出浑身解数,拼刀工较色泽比香味,气氛浓烈。端上桌的饭菜,跟酒店大厨比也毫不逊色呀!

川藏线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恰好是天然练兵场,下一步,就要锤炼野战条件下的后勤保障能力了。

兵站的战士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郭 宏

编辑:李先慧

编审:曲延涛

投稿邮箱:zgjw_81@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