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净化器>

自制木炭空气净化器(自制空气净化器的配方)

自制木炭空气净化器(自制空气净化器的配方)

更新时间:2022-02-15 01:58:50

【搜索下载华舆APP(中新社旗下新媒体平台),关注全球华侨华人,浏览世界各国媒体新闻资讯,无需翻译——华舆在“手”,世界尽在掌握】

▲(图片来自pixabay)

华舆讯 2020年,全球环保领域最大的惊喜,或许就是中国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的“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和其他许多领域一样,中国制造的不断转型升级,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最大底气。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不仅在积极植树造林、推广清洁能源等传统领域发力,连餐桌都成了减排的“战场”。

吃人造肉减排?便宜好吃的话,为什么不呢

新年伊始,美国《时代》周刊一篇题为《如果中国人不吃肉,世界将会怎样》的文章在中国引发争议。文中称,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所有人为温室气体的20%至50%,因此寻找替代性蛋白质对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中国消费了全球约28%的肉类以及一半的猪肉,而现在中国正面临一场“植物蛋白革命”,如果“人造肉”替代畜肉让中国畜牧业减半,每年将会减少1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显然,文中有些阴阳怪气的内容让中国网友想起了2019年。彼时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绿化面积增速最快、增量最大的国家,一些媒体却将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接连泛滥的野火和中国强行联系起来,抛出诸如“中国人多吃一块肉,亚马孙雨林就多冒一缕烟”的怪论。人均肉蛋奶消费量是中国数倍的美国人“指点”中国人改吃素,显然得到的只有白眼。

文中提到的多家人造肉企业,就更加耐人寻味了。这些企业有中资也有外资,但大多都是以大豆蛋白为基础制作人造肉。饲料粮依赖进口,本就是中国畜牧业的短板之一,中国不管是用大豆做饲料还是做人造肉,身为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的美国永远不亏。

此外,根据消费者反馈,这些源自大豆的人造肉吃起来,真的不如功德林之类“素菜荤做”传统菜肴。就连美国《华盛顿邮报》也曾吐槽过美国“人造肉第一股”别样肉(beyond meat):想把你家的人造肉卖去中国?不知道他们吃了几千年豆腐吗?这跟把煤拉去纽卡斯尔(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煤都”)有什么区别?

▲从口味上讲,中国传统的“素食肉”大概领先现代科技几百年。(图片来自淘宝网)

不过,文中也有一点没有说错。动物福利、资源压力、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决定了,依靠动物饲养获取肉类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传统肉类生产方式已面临严峻的气候压力。中国确实需要“寻找替代性的蛋白质来源”。

2019年11月18日,南京农业大学的周光宏教授带团队使用第六代的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得到了一块5克大小的培养肉,这也是中国第一块自主研发的“培养肉”。将近一年过去,周光宏2020年9月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培养肉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但生产1克培养肉的成本仍然高达3000元人民币——而他们的目标是将生产成本砍到一万分之一,也就是每公斤300元左右,这样就能让大众消费者尝鲜了。

▲周光宏教授展示国内第一块培养肉。(图片来自中国国家肉品中心)

2020年底,周光宏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创业公司接受了2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落户南京,将聚拢产业技术优势,力争使培养肉早日产业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家队”也在入场布局。2020年10月,中国轻工业协会组织了一场特殊且昂贵的“公款吃喝”:数十位国内权威的专家一起,品鉴了“猪源培育肉产品、鸽源培育肉汤品”。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团队拿出的“猪源培育肉”。(图片来自经济日报)

据北京首农集团支持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组建的研究团队介绍,他们已在畜禽肌肉干细胞提取技术及细胞库的构建、三维培养块状培育肉的制备技术研究、植物基支架及在培育肉三维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培育肉的食品化加工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植物基支架和块状立体培养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孟素荷理事长表示,培育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是食品科技的制高点,该项目研究迈出了艰难而又关键的一步。目前中国每年的优质蛋白缺口较大,长期依赖于进口供应,建议加强利用诸如培育肉等高科技确保我国的蛋白质供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碳捕集项目投入生产,迈出减碳决战第一步

据大同日报报道,2021年1月14日,山西大唐国际云冈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世界首个煤电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生产线示范工程整体开车试运。这套系统将燃煤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顺利捕集至气囊,并于次日产出液态二氧化碳注入储罐。

顾名思义,碳捕集,就是将工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捕捉集中起来。人们理想中的碳捕集,大概是找个地方架起一台空气净化器,把空气抽进来,去掉二氧化碳再吐出去——不过很遗憾,这种技术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太可能出现。更现实的方案是,从燃煤发电之类二氧化碳集中排放的环境中想办法尽可能的收集二氧化碳,然后想办法对其进行利用。

山西云冈这项碳捕集工程就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收集二氧化碳本身从来不是难点所在,难的是如何对收集来的二氧化碳进行利用。就“碳中和”这个概念来讲,公认的“碳封存”,也就是能够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手段只有一种,就是让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木材的形式将碳元素固定——连树叶都会随着集结变化将固定下来的碳重新放回大气,算不得数,就更别提把二氧化碳灌进易拉罐里做成汽水了。

而山西云冈这项碳捕集工程,则给收集来的二氧化碳安排了几条相当高大上的出路:一部分生产线将负责生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轻量化材料,通俗讲就是用高温高压的二氧化碳气体让普通塑料变成内部充满气泡,从而实现韧性更好、疲劳寿命更长等性能飞跃。另一部分生产线则将通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一种电学、力学性能独特的新兴高技术材料。虽然用于制作碳纳米管的二氧化碳每年只有千余吨,但这也算是开辟了碳封存的一条新思路。

▲碳纳米管示意图。(图片来自pixabay)

更先进、更彻底的二氧化碳利用方式,也已经准备上了。据中国科技报报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彭勃带领的团队正在着手推动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在油气行业的研发和应用。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许多油气矿藏需要人为向矿脉中注水才能把油气“驱逐”出来。彭勃教授在做的工作就是把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油藏之中,再顺便把二氧化碳留在岩层里,进而形成一个开采化石燃料获取能量,再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送回岩层,换出更多油气的和谐循环。

据报道,目前彭勃团队与新疆油田等企业合作,设计建设了二氧化碳排放收集设施,并与吉林油田、胜利油田等合作,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

(原标题:从法国之痛看中国新疆,预防性反恐和去极端化难在何处?)来源:中新社

安卓用户,可在各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华舆APP(中新社旗下新媒体平台),关注全球华侨华人,浏览世界各国媒体新闻资讯,

无需翻译——华舆在“手”,世界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