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空调>

空调行业新动向(目前空调市场的现状)

空调行业新动向(目前空调市场的现状)

更新时间:2022-03-06 19:47:56

建筑能耗“向零而行”必然要成为趋势。其实,从试点到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国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之路,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在“3060”双碳目标下,我国超低能耗建筑显然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那么,作为为建筑环境服务的配套产业链中的重要成员,在推动新建建筑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进程中,暖通空调行业经销商又该如何行动呢?

围绕“双碳战略下建筑节能的新思考”这一话题,我们邀请了西安唐华精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钊、无锡美亿冷暖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斌、江苏瑞和生态空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学刚、安徽泰昊暖通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月亮、四川兰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志华,进行了观点收集,通过他们的观察与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业内同仁更深刻地理解这项事业,一起为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努力。

您认为央视《焦点访谈》关于低能耗建筑的专题节目报道,对于我们行业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王钊:《焦点访谈》关于低能耗建筑的专题节目报道,会让更多人认识接触并对低能耗建筑产生兴趣,尤其在专题报道当中,涉及造价部分大概1000块钱一平方,这样的造价从房屋的售价方面来看的话,差异还是很大的。价格预算的指导,让更多人觉得被动房或者是低能耗建筑离我们并不遥远,会加快低能耗建筑的普及速度,对低能耗建筑的推进有非常大的意义,甚至会加速整个行业的推进。

范学刚:作为行业领军人物的徐伟院长能够在《焦点访谈》中接受专访,并表达其对于超低能耗建筑的关注,其实就已经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从行业学会到国家对超低能耗建筑的重视已然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了。更何况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层面的“碳中和”“碳达峰”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暖通空调行业在被动房方向的探索和尝试,是配合“碳中和”实现的重要路径。所以这也帮助我们这样的产业以及从业人员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

李月亮:央视《焦点访谈》作为我国的权威媒体,此次关于超低能耗的节目播出,说明国家层面的战略方向已经确定,释放出对绿色发展和高效节能发展的舆论导向。需要我们暖通行业在此方面进行重心调整,从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获得更多机会。

赵斌:从事件的本质来看,对暖通空调行业更多是消极意义,是对暖通空调经销商传统业务的冲击。

唐志华:无论是“双碳”还是低能耗建筑,都是行业同仁的共同话题,其中低能耗建筑还处在摸索的阶段,其核心在于保温,常规的中央空调产品不再是刚需,却也能拉动新风系统、涂料、门窗等产业发展。低能耗建筑是在国家政策下的新动向,也是为经销商转型提供了思路。

在“3060”双碳目标下,超低能耗建筑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对于企业经营会存在哪些机遇?又会面临着哪些困难?

王钊:在新一轮的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机遇中,可以分为几个板块,第一是围护结构的升级改造,从保温和门窗以及气密性等方面,第二就是用更高性能的设备来降低能耗。其中,设备属于厂家的研发,对于零售商来讲,在板块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品牌,然后及早去布局,我们应该要抓住这个机会。第三是通过智能化的运转来实现可视化,但是现在的舒适家居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那在将来低能耗建筑可视化或者数据化的运行,可能就是一个基础,或者是入门级的东西。

传统设备的能耗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去实测一些数据,如果想要在这方面有作为的话,在现有的条件下和基础上,就应该开始去布局这个事情,尽量实现运行费用的可视化。再通过机组性能和建筑维护的改善来关注最终的结果,这不管是建筑方还是设备厂家,还是渠道商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

范学刚: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可能一定程度上是会对我们这样的设备经销商造成冲击,但节能减排不仅仅是我们行业所追求的目标,对于国家,甚至世界而言,都是大势所趋,而我们作为行业的从业人员,肯定要配合国家战略、适应行业趋势,这对于我们来说不能算是困难,而是我们必须去适应的方向。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渠道商而言,机遇肯定是大于困难的,因为暖通空调行业的困难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但目前唯一的区别,就是机遇更为明朗。不难发现,当国家在这个方面有了新的产业方向之后,肯定就会有相关的产业政策和配套的扶持,对于行业的从业者和相关企业而言,能否在其中找寻和把握更多机遇,其实就看自己公司的定位与这样的发展方向有多少重合度。

除此之外,我觉得超低能耗建筑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延伸机遇,比如说设备部分可能对于主机的需求会在减少,但是对于新风一体机的要求会更高,这就要求传统的制造厂家关注到这些变化并积极转型以面对新的机遇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行业上下游对于超低能耗建筑的关注和投入,未来势必会从设备的能效提升逐步延伸至材料的升级换代,对于新兴的技术型公司而言,这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机遇点。

李月亮:安徽作为正在发展中的省份,目前来说中央空调市场尚处于未饱和阶段,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零售渠道的下滑不像江浙沪市场这么明显。总体来说,“3060”双碳目标下超低能耗建筑对于工程配套会多些,尤其是政府主导的项目会逐渐增多。而楼盘配套项目将会给零售渠道带来更大的冲击,从近阶段的市场发展来看尚且不会对合肥零售渠道带来太多冲击。

赵斌:低能耗建筑中,新风系统将取代中央空调、地暖等多种经销商常规业务,压缩常规业务的市场容量,同时也影响到经销商的生存能力。

唐志华:低能耗建筑要求建筑尽可能的降低建筑能耗,所以室内的机械设备要尽可能减少,从目前低能耗建筑的理念和配置来分析,中央空调系统不是必备,而新风系统是必需品,为密闭空间提供新鲜空气以及其他额外的服务。此外,作为建筑本身,门窗不可或缺,墙体涂料等可以帮助低能耗建筑保温,也是大有前景。可如今暖通空调经销商的业务核心几乎都是中央空调,并且中央空调产品的竞争异常激烈,转型在所难免。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反而能为经销商指明转型的方向。

从政策分析,“双碳”是未来数十年的国策,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政策驱使下,厂家会做出改变,例如降低产品能耗,新风产品赋予更多功能等等,经销商同样需要改变,以适应新趋势下的市场环境。经销商需要摆脱低利润的困扰,这是每个经销商的心声。在低能耗趋势之下,经销商也有了新的机遇。即便低能耗建筑不一定需要中央空调,但是新风系统、门窗、涂料等,都可以被纳入到业务范畴,而且目前关注这片市场的经销商数量并不算多,还是一片蓝海市场。

如今行业大部分的渠道工程商还是停留在设备销售和安装的经营模式阶段,超低能耗建筑的加速发展,对于这种经营模式会带来哪些冲击?将会如何应对?

王钊:对于我们公司来讲,首先,会持续关注主流的行业品牌,有机会的话进行合作,一方面跟着他们继续学习,另外一方面也占领先机。其次,我们也会用自己的智能设备和智能方式,把现有设备运行费用的数据化、可视化系统搭建起来,有了数字基础后再去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安装的规范化,或者施工工艺的提升来降低运行费用。最后,低能耗建筑还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光伏发电系统我们也在持续关注,尤其是在家用市场的技术或产品的应用。

范学刚:目前很多公司应该会面临转型和调整的压力。其实不管是什么技术或是目标的落地都需要时间,早些年辐射制冷市场也是一片空白,如今却能蓬勃发展,对于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方向也是一样的。

江苏瑞和生态空调科技有限公司本身的主营业务就是辐射制冷,所以相较而言涉足和布局节能领域比较早,我们也希望能够迎合这样的行业大势,所以积极地参与以PHI认证为代表的行业学习,保持自身在技术上的领先能力。其次,对于安装型渠道商而言,同样机遇良多。在超低能耗建筑的整个落地过程中,对于整个建筑安装的总体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区别只是从以往的设备安装转变为像保温门窗等材料的安装,仅仅只是品类的转移,所以只要安装型渠道商把握住这种机会也能够获得销量的提升。

最后,能否拥有调整的决心,对于这部分企业至关重要。超低能耗建筑和“双碳”战略的发展方向势不可挡,作为建筑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这样的企业,哪怕再小都需要配合国家战略,适应行业发展大势。如果跟行业趋势背道而驰,那势必就是企业定位和方向的问题了。

李月亮: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前期会是政府主导为主,我们将静观其变后续的发展情况。在此情况下,我们将一方面了解政策变化,根据市场动态调整企业发展方向,跟上市场形势;另一方面不断和江浙沪区域成熟经销商沟通学习,将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到合肥市场。

赵斌:经销商必须要摆脱产品思维,提升系统概念,考虑建筑整体的能耗问题,具备更加专业的服务能力。在自己很难把握的情况下,出去学习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尽管大趋势还未来临,但面对未来可能面对的困境,经销商必须通过学习去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且扩充业务结构。当下暖通空调经销商需要的是产品线的扩充,还并未到转型的地步。毕竟低能耗建筑就目前而言无法普及,甚至大面积推广都还并未达到,但当前经销商还需要保障生存,传统业务依旧是公司的核心。但是改变同样需要,例如在低能耗建筑之中,新风系统是必备,那么没有新风业务的商家就需要补充,除此之外,门窗、保温涂料等也许也有增加的必要。

唐志华:无论是节能改造还是低能耗建筑,经销商想要介入就必须要跳出产品思维。因为建筑能耗是由多种系统共同决定,必须要有系统思维,有专业的设计、施工能力,提供系统服务。

政策与社会对建筑能耗的关注仅仅是宣传造势,加速趋势的到来,但是能否把握住机遇,还需要经销商不断学习与提升,拥有抓住机遇的基础能力。

在其他方面的具体经营上,会有哪些新的思路?在行动上将会有哪些举措?

王钊:低能耗建筑发展的速度接下来会越来越快,但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将来有很多的建筑介于低能耗建筑和传统能耗建筑之间,这些建筑有朝低能耗建筑方向走的趋势,但没有完全达到国家低能耗建筑或者被动房的标准。这些建筑中到底使用什么样的系统,现有的多联机或热泵机组是不是可以继续使用还是未知数,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的技术都需要进行论证。我们将保持对技术、对政策的敏感度,及时调整公司发展战略,来适应市场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

范学刚:从渠道商的角度而言,像我们这样聚焦于辐射制冷的公司对于建筑保温的需求同样更为迫切,如果建筑保温能够做的更好,那其实不仅产品能耗能够得以控制,客户使用体验也会更加好;而从使用者的体验而言,产品的能耗更低无疑也能控制在此方面的投入,这是个连锁反应。所以我们现在也会将协助项目节能降耗纳入为公司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户选用我们的产品和系统时,给到其一些节能建议。目前的业主未必能按照被动房的标准来设计和规划房屋建设,但这样的理念是比较受青睐的。这或许只是节能减排上的一小步,但其实也是我们对于行业发展大势的一点贡献。

而聚焦到具体的行动上,首先,我们现在做独立住宅比较多,想要实现节能确实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同时也是节能改造空间最大的。基于此,我们就建议客户在他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在建筑保温或者是后期保温改造上做一些投入,从而增降低其使用能耗。另外在门窗的密闭度上,我们也优先向客户建议使用节能型的门窗,通过各个方面的联动进而打造一个类似于超低能耗建筑的系统,这样对于整个行业或者是客户整体系统的使用体验都会有一定提升。

目前产业的发展方向已然明朗,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此过程中,争取每个项目都能做到更节能。或许不一定每个房屋都可以按照超低能耗建筑认证的标准去做,但是可以往这个方向去努力,逐步实现这样的目标。作为行业的从业者角度而言,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这无论是对使用者,还是产业发展而言,都是有利的。

李月亮:单品零售的瓶颈亟待突破,我们采用多元化产品和多种解决方案的模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从心理上做好应对措施,一方面鼓励员工学习超低能耗的知识,考取相关的资质,另一方面不断学习江浙沪等发达区域的操作,根据安徽区域尤其是合肥地区的市场现状进行融合,给用户更优质的使用体验。

赵斌:其实目前可以参与低能耗建筑或者建筑节能改造的行业商家并不只有暖通空调商家,例如装修公司等也在推崇。但是如果参考欧洲的发展趋势,那么主导低能耗建筑或者建筑节能改造的将会是暖通空调行业的商家,因为相对而言暖通空调行业与之紧密度更高,商家的专业度也更高,所以暖通空调经销商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工作不仅是扩充产品结构,还要在服务上有相应的提升,因为涉及到降低能耗,技术含量会更高,工具也需要升级,通过产品扩充和服务升级,为经销商筑起壁垒,抵御新趋势下带来的市场冲击。

唐志华:我早就已经在关注低能耗建筑,认为其中大有可为。为了更好的耕耘市场,多次飞赴北京参加被动房培训课程,并且考取“德国PHI被动房咨询师/设计师”认证,身边的经销商好友还有多位在关注这一领域。在平时的销售过程中,也会与客户深入沟通房屋的保温以及门窗等业务,而“德国PHI被动房咨询师/设计师”认证则是公司实力的备书,增加客户的信任感。而对于客户,保温的好坏也将直接关系到室内的舒适性,虽然节能改造需要一定的费用,但在我看来这是对未来长期能耗的提前买单,在一番交流之下,只要有经济条件,客户也愿意接受。对于有消费能力的客户,实际上对节能或许并不敏感,更多是从舒适度的角度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