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空调>

空调不制热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格力(空调制热模式不出热风)

空调不制热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格力(空调制热模式不出热风)

更新时间:2021-12-13 15:33:56

格力电器环境模拟实验室。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实习生 杨烨锋 摄

打开格力电器环境模拟实验室的大门,一阵寒风夺门而出,让人不禁打了个冷战。实验室内白茫茫一片,空调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雪,温度显示屏显示:零下24℃。走进另一个房间又瞬间暖和舒适,室内温度大约25℃。“通过模拟极端天气,不断实验,完善空调的制冷制热能力。”格力电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余生介绍,单是这样一个小空间投入便达上千万元。

2015年,科技部公布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珠海格力电器位列其中,“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实验室”)在我国制冷行业一枝独秀。加上2008年和2009年获批组建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中心,从产业化到工程化再到底层基础研究,格力建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技术平台。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格力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在空调核心技术上逐一攻克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

破解超低温制热难题

2018年1月,格力拿下美国水牛城温德姆酒店项目,项目空调总冷量约600冷吨,成功的关键是格力解决了极寒地区空调无法制热的问题。

“格力Ultra Heat系列超低温制热多联机组,实现了在零下25℃的环境下仍可以保持100%制热量。”胡余生说,零下18℃是主流空调制热的分界线,部分空调在零下18℃的室外环境温度下制热能力衰减超过50%,有些甚至因温度过低而无法运行,“格力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

为何这一多联机组可突破高寒地区空调制热的极限?“压缩机是空调的心脏。”胡余生解释,格力空调强劲“战斗力”的关键在于自主研发的三缸双级变容积比压缩机。2017年,格力超低温制热多联机获得全球首张超低温制热证明。

这只是国重实验室成果的冰山一角。2015年国重实验室建立后,针对制冷空调领域基础研究薄弱、空调系统整体能耗较高的问题,制定了空调设备关键部件研究、中央空调系统运行节能研究、空调系统多能源综合利用研究等研究方向。围绕这些方向,国重实验室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例如,2017年格力中标美国凤凰世贸中心的光伏空调,这是目前全美乃至全球最大的光伏空调项目。

“国重实验室围绕空调整体的各个部件进行更加全面的基础研究。”胡余生说,这些基础性研究为创新产品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搭建联系行业力量的桥梁

国重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社会和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如何实现这一任务,格力在实验室成立之初给出答案:计划通过5年时间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机构,成为行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支撑平台。

“建设思路是集中行业优势资源,攻关基础研究中的瓶颈。”胡余生说,内部集中力量攻关,外部联合行业专家做基础研究,这一模式已经成为常态,“国重实验室成为联系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重要桥梁”。

格力注重自主研发,国重实验室成立后,到2017年累计投入超3亿元用于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和实验室建设,建有研究院、技术开发室、技术中心,涵盖暖通制冷、机电、流体机械等。在家用制冷产品、商用制冷产品、电机、压缩机、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均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相比,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胡余生表示,实验室一方面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另一方面,每年面向外界发布10—20个开放课题,以竞选的方式聚合科研力量。

基础研究决定企业走多远

在半消声实验室内,胡余生与其他研究人员围着一台正在运行的三缸双级变容压缩机,通过人耳听和传感器记录结合的方式,进行减振、降噪实验。

“基础研究决定了企业的深度和底蕴,决定企业能走多远。”胡余生说,重大科技突破、产业变革一般从基础研究起步,然后转化为应用和产品。基础研究落后,应用和产品也将落后,最终又在市场落后。

空调行业最初的发展模式是组装。2001年,格力试图购买日本的多联机技术,但遭到拒绝。正是这样的尴尬让格力逐步走上技术自主创新之路。

通过10多年的发展,格力组建了1.2万余名科研人员,开发出24项“国际领先”技术,累计申请专利38925项,获得授权专利22975项,每年科研投入超过40亿元。

面对新一轮改革开放,格力国重实验室积极参与广东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进程。“基础研究是转型发展的关键。”胡余生说,未来格力将继续聚焦核心部件研发,将原有核心技术优势辐射到智能装备、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在机床、机器人、芯片等国家战略核心产业持续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深耕,力求攻克“卡脖子”的技术瓶颈。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张子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