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空调扇>

塔型空调扇(最新型的空调扇)

塔型空调扇(最新型的空调扇)

更新时间:2022-01-21 23:14:06

在古老中原的腹地,有一片历史悠久的神奇区域。这里波涛滚滚、举世闻名的黄河与它的支流洛河在洛阳附近交汇、冲积,形成了一片地势平坦、广袤富饶的河洛平原。

无论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一级文物、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何尊”上面的铭文 “宅兹中国”(周武王决定在洛阳建都“洛邑”),还是陕西韩城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都城,全在河洛平原),都雄辩地印证了河洛地区于古代的数千年间,一直都是华夏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其实,作为中华文明滥觞的河洛平原,有太多的辉煌灿烂让人们自豪感叹,也有太多的惊世大发现令人着迷、浮想联翩!

1

走进馆藏文物位居全国第四位的洛阳博物馆(“珍宝馆”),一尊仅残存下眼睑、鼻子、嘴巴、下巴和脸颊等部分的北魏泥塑佛面(残片)深深吸引了众人眼光。

万众瞩目的佛像残片不仅荣登央视《国宝档案》,而且以其独有的风采魅力,征服了每一个前来瞻仰的观众,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它面前久久驻足欣赏,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赞叹。

这件泥塑佛面像是永宁寺木塔塔基遗址中出土最精美的一件,佛像虽毁坏殆尽,原有的彩绘也损失全无,却丝毫没有影响它的美丽,此佛面舒展光洁,鼻子端正秀美,最具特点的当属紧闭的双唇,只见它的嘴角微微上翘,笑容神秘而端庄,将佛家的圆融、宁静、慈祥和大度尽显无余,令人叹为观止。

残缺的佛面,犹如残缺双臂的维纳斯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沉稳神秘的微笑,更是让它拥有了“东方的蒙娜丽莎”的美誉头衔。

经实地测量,该佛面长25厘米。据专家推算,整个头部复原后,应有40厘米至50厘米长,如取立姿,身躯可能达3米之高。永宁寺木塔塔基出土的数百件佛教造像中,大多为小件,这件佛面是目前为止永宁寺所发掘的最大佛像。

有学者如是评价,这件残存的佛面不仅表现出佛的恬静含蓄气质及佛法法力无边的力量,而且一改前朝佛教造像清秀的艺术风格,呈现一种圆润丰厚、雍容大度的艺术气质。这是北魏佛教趋于本土化、“中国化”的现实写照,更见证了北魏民族大融合。使人们感觉到它不再仅仅是一尊冰冷佛像,更象是一枚极富地域色彩的、鲜活的生命体。

堪称是当之无愧的、现今永宁寺发掘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杰作。

如此来历不凡的佛面(残片),居然是上个世纪1979年代,无意间出土于洛阳永宁寺木塔遗址(汉魏洛阳故城一处麦田中的土堆废墟内)。

提起大名鼎鼎的永宁寺,那在历史上可谓非同凡响,它不仅是公元六世纪洛阳城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皇家寺院,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最富传奇色彩的木塔——永宁寺木塔的营造诞生地。

2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迁都至洛阳后,出于政治需要和用佛教统一统治阶层内部思想,加之他的后任者北魏孝明帝母亲、皇太后胡充华还是一个狂热的佛教徒,于是佛教在北方得到迅速的发展。史载,公元534年,洛阳的佛寺数量从500多所迅猛激增至1367所。

公元515年,负责营建永宁寺的官员上奏,在永宁寺木塔奠基时,地下发现了30尊金质佛像。而大权在握的胡太后认为这是上天庇佑北魏王朝千年传承的一个吉兆,立即下令,要不惜财力物力人力,将永宁寺木塔建成最为宏伟、豪华的皇家首刹(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使其成为北魏王朝的精神徽章、佛教界举世瞩目的建筑艺术杰作。

那时,堪称全球独一无二的地标性建筑——永宁寺木塔有多壮观呢?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当时永宁寺作为皇家寺院,建造遵从当时皇宫规格,寺院院墙高如宫城大门,寺院中大殿宏伟奢华,整个寺院仅僧房就有一千多间,而永宁寺木塔座落于寺院南北轴线与东西轴线交叉的核心,高约百丈(离京师洛阳百里之遥就能看到),比它晚500年建造,高67米,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塔——山西应县木塔,也不及它的一半高。

据说,当年漫漫长夜里,清风袭来,洛阳十几里之外,人们都可以听到塔上宝铎铜铃的铿锵之声,使闻着无不心驰神往。

“(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余,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至於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馀里(洛阳伽蓝记)。

被誉为中国禅宗始祖的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宣扬佛法时,第一眼见到永宁寺宝塔,也被大大雷住了:他当即双掌合十,口中连念南无,惊叹它是自己一路走来,所见到的超出思维想象、最不可思议之塔,规模甚至远远超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天竺。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雲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3

永宁寺木塔塔基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

1500年后的196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组建考古队,开始在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寻找那座传说中的“巨型宝塔”。

但是时隔千年,多少尘埃旧梦都已凐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寻找到永宁寺木塔谈何容易呢?

据历史文献记载,永宁寺的地理方位还是比较清晰的。在《洛阳伽蓝记》中,永宁寺位于当时洛阳中轴线“铜驼大街”西侧,与皇宫南门距离仅有500米之遥。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

然而,考古队却在遗址的大土堆旁,只找到了一通“汉质帝静陵”的石碑,千辛万苦找到的难道是一座皇陵建筑吗?

在土堆周围勘查发现,地表下面发现了一个有1万平方米、深六米的巨大夯土层,土堆正处在巨大夯土层中心,在土堆的内部是一个篮球场大小的正方形土台,土台由非常整齐/紧密的土坯组成。考古发现表明,这根本不是一个皇陵,而是一个巨大的建筑遗址,一个如此巨大的建筑基础,可见当年其上面建筑规模是何等的宏大和壮观!

原来当地有一个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个知县外出巡查时发现了一个大土堆,再询问几个农民和简单查阅资料之后,自以为这是汉质帝的陵墓,便立此碑,于是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经后来(1979年、1994年)的两次考古发掘表明,永宁寺木塔,其实位于西门与东门、南门与北门两条轴线垂直相交的地方,而塔基就有40米见方。这座位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东数公里处的、当地百姓口中的所谓“汉质帝”皇陵大土冢,就是历史上名震一时的永宁寺木塔塔基遗址所在地。

4

学术界的千古之谜,永宁寺木塔究竟有多高?

关于塔高的记载,千百年来,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譬如《洛阳伽蓝记》说它高有百丈,折合现在333米(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称其高136米(“浮图下基方一十四丈,自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 ;

《魏书·释老传》称永宁寺塔高约111米(“永宁寺浮图九层,高四十余丈”)。

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精确的实际高度呢?!

专家研究表明,北魏的丈量尺度有前尺、中尺、后尺三种,前尺最小,经常用于测量建筑,它相当于今天的29厘米多,与现今的一市尺约为33.33厘米比较,尺寸要略微短一些。

经核算,水经注记载,永宁寺木塔塔基14丈(用前尺换算为39米),与现在考古队员实地测量的38.2米,仅误差0.8米,由此认为《水经注》郦道元的记载是相对准确的,由此推算永宁寺木塔的实际高度为147米,相当于49层楼的高度。乃是那个世纪,独领风骚,笑傲全球的世界最高人工建筑物(相比而言,埃及金字塔仅有146米,风化后只剩136米)。

可是《洛阳伽蓝记》中,为何记载永宁寺木塔高为百丈呢?

很可能是其作者北魏的杨衒之,只能算一个(爱夸张艺术描写的)文人,而不是崇尚科学严谨的建筑家,他是从木塔第一层的层高十丈左右估算的,可是却忽略了塔高是逐层收拢、递减的这一建筑常识。

1994年,考古发掘塔基内部结构时,其科学壮观的内部结构令人大吃一惊。只见40米见方的土台内部,规律排列着五圈立柱,而在这五圈立柱之间,还有数百根方木与他们相互穿插,形成一个巨大网状结构(功能类似今天的混凝土钢筋结构网)。其中,这些巨大立柱之下,还有三层巨大青石垫底,这些木柱子在土基里包裹者,乃是今天所仅见的、第一次知晓的古人伟大发明——“土木混合结构”的营造法式。

每一层都是如此,逐层内收,形成一个巨大的土木混合结构的塔心,这样使永宁寺塔高度达到了近150米高。垒到第六层后,最上面的三层由于截面减少,不再用土坯,仅使用木结构支撑。

今天看到的由土坯包砌数百根立柱和横木形成的巨大墩台,就是土木混合结构的塔型。

组成永宁寺木塔各层围廊的层层木柱也是通过梁、枋等构建,连接在这个土木合构的塔型之上,使全塔形成了一个抗震、抗风的坚实整体。

于是,在数万工匠经年累月的施工劳作之下,一座空前绝后,超凡绝伦的世纪佛塔就这样建成了。

5

公元516年,永宁寺木塔完工,建成后的佛塔分四面,每层九间,设三门六窗,涂以朱红色的油漆,每扇大门上都排列着五行鎏金铜钉(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铃),它的最顶端是巨大的鎏金铜质宝瓶,宝瓶下面有13重铜盘,塔刹连接到顶盖四角的四根链条上,也挂着许多鎏金铜铃,全塔一共有数千枚铜铃装饰。

整座宝塔耗资亿万,巧夺天工,永宁寺木塔的建成使佛教在北魏王朝传播达到了顶峰。当时有众多西域等国僧侣慕名前往洛阳朝拜佛塔。面对这样的礼佛盛况,胡太后特意下令建成了专供各界商人僧侣居住的“四夷馆”,在胡太后的一手大力助推下,佛教很快达到了传入中国后的一个巅峰时刻,全国僧尼人数达到了惊人的200万人。

宝塔装饰竣工后,胡太后带着孝明帝(元诩)登上九层宝塔的顶层,突然发现,它足以将洛阳城看得一清二楚,甚至连整个皇宫也一览无余之时(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她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便下令严禁世间俗人登塔,不料此举却给这座人间奇迹,蒙上了离奇的阴影。

公元528年,为了阻止即将成年的儿子亲政,胡太后残忍毒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无形之间既违背了佛教的宗旨,也留下了动荡的种种隐患。

这座拔得六世纪地球人工建筑头筹的人类奇迹,又是如何被毁灭的呢?

史书记载,公元534年2月的一天,伴随着隆隆的雷声,一道耀眼的闪电撕裂了沉沉夜空,将暮色中辉煌壮观的永宁寺木塔照如白昼。旋即147米高的塔遭受雷击,木塔塔端由此被引燃,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很快就蔓延开来,从而导致了一场灭顶天火。

雨夜中,一百多米高的宝塔,如火炬一般熊熊燃烧。得知消息后,皇宫紧急派遣一千名禁卫军前往救火。然而由于宝塔太过于高大,没有相应消防设备,无法扑灭,寺中僧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宝塔在烈焰中轰然倒塌。据说,现场有三位虔诚僧侣眼见佛界宝刹遭遇如此劫难,情不自禁,摆脱众人的阻拦,投身于烈焰火海之中。

这场意外大火整整燃烧了三个月都没有熄灭,甚至还蔓延至地下,顺着塔基的木柱向地下燃烧,一时之间,整个洛阳都笼罩在悲痛的氛围之中。

至此,永宁寺木塔——这座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瑰丽奇观、公元六世纪世界最高的人工建筑,从此湮灭、沉寂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帝登凌雲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将羽林一千救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泪而去。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

,